胡家突然来了客,瞬间就忙起来了,又是杀鸡又是在墙上取老腊肉,上到八十多的胡婆婆,下到胡飞都有事儿做。
“给你们添麻烦了。”
杜红英有些过意不去,看看雅丽这孩子就是太天真了,随随便便上人家家里拜访,搞得人仰马翻的。
好在她做了准备,给老人带了中老年人营养品,听小罗说胡家的男人爱喝酒,又买了两瓶酒。
“杜总您别客气,我们这山里简陋得很,您别嫌弃。”
胡洪洋六十三岁,多年当村长的人还是不一样,说话很得体。
“这山里挺好的,夏天凉爽。”
这是大实话,七月的天电风扇吹出来的风都带着热闹,杜红英给冬梅娘和邱琼先都安了空调。
邱琼先最早的时候还笑眯眯的,觉得这个凉快!
结果邻居小伙儿告诉她,开一个小时就得一度电,老太太一算吓了一大跳,之后就不开空调了。
而且,她还把这个经验告诉了陈冬梅,陈冬梅也没料到空调花钱不说,电费还能跳起来咬人。
也不开空调了。
知道缘由的杜红英给气笑了。
就问她:如果热着了上医院住几天要多少钱?咱们家是缺那点电费的人吗?
陈冬梅最近年年都要去医院报到一两次,听到杜红英这话也就想明白了,一百块钱用来交电费可以用好几天,而医院一天就要用好几百,之后该开还是开,只不过,一旦凉快一点就会关了,反正,节约是刻进了骨子里。
对此杜红英也没话可说。
要论节约,再没有比她们更节约的人了,毕竟都是挨过饿受过苦的一代,总会把晴带雨伞饱带干粮挂在嘴上,手上有钱也会精打细算,不讲究吃穿总会把钱存下来。
杜红英对她的要求就是:搞好自己身体比啥都强。
进得山来,凉风习习的,感觉不到燥热,不用吹风扇更不用开空调。
“我们这儿四面环山,房前屋后都是树,遮阳,随便什么时候都不热。”
胡洪洋介绍道:“为啥这么多年轻人在外面买房租房,村里的老人还是不愿意下山?就是在山下住不习惯,热得很。大家都说那个柏油马路被大太阳一晒热浪往上涌,感觉能把人晒化了,这山里就不一样,怎么都没有热浪。”
那倒也是,山里全是潮湿的土地和杂草,热浪也翻滚不起来。
别的不说,就胡家院坝外面就是一些矮小的青杠木和杂草。
杜红英和胡洪洋在闲聊,郑雅丽就拿了一根小棍子蹲在院坝里扒拉着杂草,这孩子就像没长大似的虫虫蚂蚁都能引起她的注意力。
突然,郑雅丽兴奋的跑来拉杜红英。
这孩子,自己还和胡洪洋聊天来着呢?
没办法,自己的儿媳妇自己迁就着吧。
“不知道看到啥了,高兴成这样。”杜红英对胡洪洋表示抱歉。
“八成是看到菌子了。”
胡洪洋也很意外,小罗带来的两个女人居然是老总,还是婆媳俩,而且,那年轻的女子还是哑巴。
就很感慨人与人果然是不同的。
要是生在农村里的哑巴,在婚嫁的时候完全可能就配了一个歪瓜裂枣的男人生儿育女就过一辈子。
但是人家城里人就不一样了,虽然不会说话,人家照样学习考大学,还会用手机用电脑,还能和外国人做生意……所以说啊,投胎就是一个技术活!
胡洪洋没说错,郑雅丽在那儿扒拉扒拉,突然看到了冒出头的白白的伞一样的几朵蘑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