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成哥儿下一秒(梦里解忧)_第31章 费敬(2 / 2)_穿成哥儿下一秒最新章节免费阅读无弹窗_嘀嗒读书 "
本站备用网址:n1.49gtk.cc

第31章 费敬(2 / 2)

樵夫摇摇脑袋,“什么人都没有,但是我看到了一条小蛇,从他身上钻出来,那么小的一条,爬的飞快,吓了我一大跳,想用镐头敲,但那蛇已经爬远不见了。”

陶八和陶十等人全都望向宋亭舟,这樵夫说的应当属实,事情还真的对上了。

宋亭舟目光幽深,他理了理衣冠,往马匹去走去,“去县衙,见当地知县。”事情已经调查的差不多,是时候去县衙见见德庆县的父母官了。

陶十一夹着樵夫往马上一扔,动作利索的上了马,连年纪最小的楚辞也有模有样。

雪狼跑在最前面开路,离马匹远远的,不然会惊到它们。

一行人低调的来村子探查,张扬的踏马离开,晚上重回德庆县,直奔县衙而去。

德庆县的知县费敬这会儿刚洗漱完毕准备休息,冷不丁被丫鬟敲门,没好气的说:“都什么时辰了还敢过来打扰,天大的事也等明日再说!”

丫鬟唯唯诺诺的说:“大人,来人是府城过来的,说是姓宋。”

“管他是谁……谁?”费敬从床上连滚带爬的下来。

丫鬟又在门外重复了一句,“府城来的,说姓宋,人在门外等……”

她话还没说完,费敬已经冲到门前,衣衫不整的系着官服的带子,“快快快将人请进来!”

费家的厅堂里,宋亭舟端坐在上首,“把今年的卷宗都搬过来给本官一阅。”

费敬欲要推脱的犹豫姿态,对上宋亭舟锋利的眸子瞬间清醒过来,这位新任知府的名声可是已经响彻整个岭南了,知县他也不是没有办过,谁对上他能有好果子吃?

“下官这就叫人去,不不,下官亲自去取,还请大人稍等片刻。”费敬半点没有推脱,麻溜赶去县衙找卷宗文册。

他走后跟随宋亭舟来的楚辞开始四处打量,他这些年跟着孟晚也算是见识不少了。

费家中堂摆着的屏风上绣着以假乱真的苏绣,墙上挂了两幅笔锋清丽的山水画,八仙桌和柜子等都是用的棕黄色鸡翅木,不说富丽堂皇,也算是小有家底了。

陶十一待不住,这会儿顺着楚辞的目光也察觉出几分,“大人,不是说这个费敬资质平庸,举全家之力才考上个同进士吗?怎么看起来也不像传说中那么穷啊?”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若是他想要,不必贪什么银子那么麻烦,光是当地乡绅送的钱财就能将他养的肥壮。”这是当下官场的常态,哪怕是穷困如岭南也不能避免。

为官糊涂,不敢大贪就罢了,只要上听上司的话,下不欺压百姓,多半不会狠罚。

费敬很快拽着县衙的县丞一同回来,他小心翼翼的揣摩着宋亭舟的脸色,然后将一年内的公文都搬到宋亭舟面前。

宋亭舟略过其他,先看了当地的水利修缮进度,见上面记录着险要水坝都已经用水泥铺设完毕,这才又看向其他公文。

“马坡村杨泰失踪一案怎么没有记录在册?”宋亭舟沉声问道。

费敬一脸茫然的看了眼县丞,县丞忙道:“大人恕罪,下官确实接到过杨家人报案,但因为杨泰素来下乡走贩,三两日不回家也……也是常态,所以并没有立案。”

“常态?”宋亭舟睨了他一眼,“杨泰现在人都死了,县衙可曾立案?”

费敬和县丞低头不敢说话。

宋亭舟又问:“刘、李两家报案又为何不受理?”

县丞支支吾吾,“这……下官……”

宋亭舟声音严厉,“费敬!”

费敬“扑通”一声跪到地上,“大……大人。”

“你身为知县,难道万事不论,公务都交给底下县丞,自己连过问都不过问一番吗?”宋亭舟面色不虞,显然是对他这个知县相当不满。

“大人息怒,都是下官的错。大人舟车劳顿来到德庆,本该好好安顿一番,却为了我的错事让大人费心,是下官该死。”费敬认错认的倒是干脆,言语间多是讨好。

宋亭舟黑眸沉沉的看着他表演,当下查案要紧,还有用得到费劲的地方,收拾他目前倒不甚紧要。

“明早吩咐你手下衙役捕快从马坡村开始,逐一探访各村村落,探查德庆是否还有其他失踪之人。”

“是,大人!”

拒绝了费敬的极力巴结和挽留,把樵夫先扔到县衙地牢里看守起来,宋亭舟一行又回到了之前落脚的客栈。

剩余两具认领的尸体同样都在德庆县,一家情况与杨家相同,是由村落中搬到县城,一家仍在乡下住着。

第二天一早,宋亭舟先去带人去了趟城中那户姓刘的人家,得到的说辞和杨家相似。

刘家男人原先是在码头做力工的,他家没有田地,一家子人在码头旁边搭了个草棚子住。后来他家小哥儿去嫁到了赫山的红山村,亲家家里包了上百亩地种不过来,年年花钱找人。为了救济岳家,肥水不流外人田,就把刘家人都叫去种甘蔗。

种了两年,刘家人看见了甜头,从亲家那里借了钱也包了几十亩地种甘蔗卖给糖坊。因为离得远,来去费劲了一点,但这点辛苦和收益一比就不算什么了。

刘家人攒了几年钱,在县城买了小宅子,又置办了田地。

了解到这儿,宋亭舟已经有所猜测。到乡下李家跑了一趟,果然——李家虽然没搬到县城,但家里过的也是村里顶好的日子。

同样是之前家境贫寒,后突然乍富。

说来也不算是乍富,按照孟晚当日在赫山给当地百姓喂饭的作风,赫山的百姓们才算是乍富。

如今的红山、红泥两村,不论嫁娶都十分抢手。未免人口拥挤,籍贯也轻易迁不进去。不然再过两年就该叫红泥镇和红山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