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雨柱听后,眉头微蹙,脑海中快速权衡着利弊,过了好一会儿,才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缓缓开口道:“嗯,细细想来,上学确实是个不错的想法。”
阮蜜一直在紧张观察着他的神色,见状,眼睛瞬间亮了起来,脸上立刻露出了欣喜的神色,可她又怕自己听错,有些不敢相信地追问道:“这么说,你真的是支持我们去上学的咯?”
何雨柱嘴角上扬,绽出一抹爽朗的笑,毫不犹豫地大声回答道:“那当然啦,你们去上学是好事,我肯定是支持你们的呀。”
何雨柱站在办公室落地窗前,望着窗外繁华的香江街头,心底暗自盘桓。
他在这片商海已闯荡多年,历经无数风浪,身边往来的女人确实不少。
那些莺莺燕燕,或在灯红酒绿的社交场合主动攀附,或在不经意的商务聚会上与他结识,可真正深入交往后,他才发现,能在事业征途上为他披荆斩棘、提供助力的,实在寥寥无几。
以高学历这一关键要素而言,在这充斥着商业利益与欲望的香江,像廖烈樱和黄芷柔这般,手持高等学府文凭,不仅精通专业知识,更有着开阔国际视野的女子,简直如同凤毛麟角,即便打着灯笼,在茫茫人海中也难寻觅一二。
反观其他女人,有的长相甜美,性格温柔婉约,相处起来如沐春风;有的古灵精怪,俏皮可爱,总能带来别样乐趣,各有各的迷人之处。
但商场如战场,一旦谈及事业,面对那复杂多变的商业博弈,从市场趋势的精准研判,到营销策略的巧妙制定,再到危机时刻的力挽狂澜,她们往往眼神迷茫,应对失措,实在难以给与他太多实打实、能扭转局势的帮助。
而此刻,站在他眼前的这对蜜桃姐妹,宛如两颗刚从璞石中崭露头角的美玉。
青春洋溢的面容上,满是蓬勃朝气,举手投足间,那股子强烈的上进心更是溢于言表。
何雨柱当下便拿定主意,内心深处非常愿意伸出援手,资助她们去追逐心中的学业梦想。
他心里头清楚,知识就是力量,在这竞争激烈、瞬息万变的香江商场,多一份学识,便多一分胜算。
说不定往后,待她们学成归来,便能摇身一变,成为自己生意场上的左膀右臂,在那波谲云诡的商业浪潮里,为自己稳稳地添上一份助力,携手开拓更为广阔的商业版图。
何雨柱靠在沙发上。
目光在姐妹俩青春洋溢的面庞上流转。
脑海中不由自主地勾勒出校园里那充满活力的场景。
想到她们即将踏入的新亚学院。
心中不禁涌起一阵好奇。
他坐直身子。
端起一旁的茶杯。
轻吹热气。
缓缓抿了一口。
随后装作不经意地开口问道:“对了,你们要去的那个新亚学院,是个什么样的学校啊?”
阮蜜一听。
眼睛瞬间亮得如同夜空中闪烁的星辰。
原本正随意摆弄着书本的双手也停了下来。
她赶忙放下手中之物。
坐直了身子。
脸上满是热忱与认真。
开口说道:“哦,新亚学院啊,它可太厉害了!”
“这所学校早在1949年就成立了。”
“彼时正值新中国成立前夕,国内局势风云变幻。
许多有志之士为延续学术火种、培育人才,在艰难时局中奔走努力。
新亚学院便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
不过那时它还叫新亚书院。”
“它的前身是亚洲文商专科夜校呢。”
“当年局势动荡不安,战火的余波尚未完全消散,百废待兴。
办学条件艰苦到了极点。
学校连一间固定的校舍都难以觅得。
只能辗转租借九龙伟晴街华南中学的三间课室。”
“而且授课时间只能安排在晚上。
那些怀揣着知识梦想的师生,在昏暗的灯光下。
于简陋逼仄的教室里,眼神中满是对知识的如饥似渴。
他们不顾环境恶劣,一心沉浸在知识的海洋。
那种场景,想想就让人动容。”
“而且啊,这所学校的校长可是大名鼎鼎的钱穆先生呢!”
“钱穆先生在学界久负盛名,以其深厚的史学功底和独特的治学理念为人称道。”
“由于每晚的课程时间仅有短短三小时。
为充分利用这有限的时长,安排的课程均为精心挑选的共同必修科目。”
“这些科目中,钱先生亲自讲授的中国通史别具一格。
他总能凭借对历史的深刻理解与独到见解。
以一种生动且富有逻辑的方式,将上下五千年漫长历史中的重大事件、关键人物以及文化传承等诸多脉络。
清晰明了地展现给求知若渴的学生们。
使历史不再是枯燥的年代与事件堆砌,而是一幅鲜活的发展长卷。”
“唐君毅先生的哲学概论课程同样魅力非凡。
唐先生凭借自身对哲学领域的深入钻研。
带领学生们踏入哲学那深邃且充满思辨的世界。
从古老的哲学起源讲起,一路剖析各个哲学流派的核心观点与发展历程。
引导学生们学会思考、学会质疑,在思想的碰撞中探索哲学的真谛。”
“张丕介先生的经济学课程,更是将复杂的经济运行规律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娓娓道来。
从日常生活中的买卖交易到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
用通俗易懂的案例和简洁明了的讲解,让学生们理解经济现象背后隐藏的本质与规律。”
“还有崔书琴先生的政治学,崔先生凭借丰富的研究经验和敏锐的政治洞察力。
深入剖析政治格局的奥秘,从国家体制的架构到国际政治关系的微妙变化。
为学生们打开一扇了解政治世界的窗口。
让学生们明白政治决策背后所蕴含的复杂因素与深远意义。”
“除了位于伟晴街的教室之外,学校还在附近的炮台街租用了一层楼作为学生宿舍。
钱先生也居住在这栋宿舍楼里。”
“那时候,师生们同吃同住,关系极为融洽。
大家在艰苦的环境中相互鼓励,共同为学术梦想拼搏。”
“自新亚获得各方援助之后,学校的发展才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953年秋季,新亚在九龙太子道成立了研究所。
并购置了大量的图书资料。
那些珍贵的书籍,成为了学生们遨游学术海洋的宝贵资源。
为学生们提供更丰富的学术研究条件。”
时间悄然流转至1956年。
这一年对于新亚书院而言,恰似一座熠熠生辉的里程碑。
在其发展历程中刻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彼时,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福特基金会。
怀揣着令人钦佩的国际教育情怀,跨越山海。
向新亚书院伸出了援手,慷慨解囊予以捐赠。
这笔宝贵的资金,犹如一场及时雨。
为新亚书院的建设注入了强大动力。
在其有力支持下,新亚书院全力以赴。
开启了农圃道第一期校舍的建设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