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姐就这么决然的走了,几乎是把所有人都惊了。
梨月听说之后,跟着采初去二门上打听,才知道她去了官媒婆朱嫂家里。
梨月是朱嫂儿卖进府里的,对她家自然也熟悉几分。
凡是有父母卖女儿的,都先把孩子送到人牙子家里养几天。
有些特别穷苦的人家,还要人牙子给做身衣裳,送去主家才好看些。
朱嫂儿家里常年是这样,走马灯似得养着些女孩子。
但凡有宁国府这样的人家,她时常捡好的送过去挑选。
“朱嫂儿看见福姐的样子,就说小大姐模样生的好,又有厨艺在身上,指定能寻个好人家。”
送福姐过去的小厮,一回来就坐在门槛子上传闲话。
“朱嫂儿先是说,她要做个正经媒人,在京师里寻个小本经济买卖人,福姐嫁过去好一夫一妻过日子。可福姐摇头不乐意,说是不管做大做小,一定要寻富贵官宦人家。朱嫂儿一听,还夸她真是有志气哩!”
梨月和采初听着,都觉得有点心惊,面面相觑的许久。
最后还是采初一跺脚,决定再不管这些闲事儿了。
锦鑫堂的宋婶子,被这个侄女气得发昏,发誓生死再不会管她。
府里走了个没身契的打杂丫鬟,闲话都传不了几天,即刻就安静了。
待到五月端午的时候,几乎都没人记得她了。
今年的端午节,宁国府没有安排宴席,因为宁老太君需要养病。
不过亲朋好友家的节礼,还是你来我往的送。
每个小厨房都裹了粽子,梨月当然是不例外。
今年她大展身手,各色蜜饯甜粽、肉馅咸粽、花样巧粽,裹了二十来样。
除了燕宜轩主子丫鬟们吃用,还给各房各院都送了礼。
“这个灯笼样儿的巧粽是哪一房送的?好精巧的模样,我都不会裹呢!”
送礼的食盒里,有一对半尺大的竹叶粽子。
粽叶染成了红绿蓝三色,还有丝线打着络子穗,做成红纱宫灯的样子。
梨月看着好新奇,摆在大冰盘里仔细研究。
“这是三房太太送来的,你没见盒子上贴着纸签儿?”
抬盒的婆子指着纸签儿给她看。
“三房院的李厨娘,裹粽子的手艺这么好!”
梨月对这个漂亮粽子爱不释手,脱口而出的赞叹。
“哪儿呀,三房的李厨娘,能把枣泥白糖的裹明白就不容易了,她哪里会这个!这是三太太娘家舅舅送的节礼,一共有两对儿灯笼巧粽,给凤澜院和燕宜轩都各送了一对儿。”
怪不得呢,梨月也记得李厨娘没这么好手艺,她就不擅长做点心。
粽子虽然送的一样,但三太太给凤澜院里别的礼物,那可是贵重多了。
“三太太随着粽礼,给凤澜院大奶奶送了二十两金稞子,两匹银红蝉翼纱,还有两对玉叮当手镯,咱们燕宜轩她可没送。”
每到过节的日子,底下人私下闲聊都是这些。
梨月将粽子摆好,笑眯眯给了抬盒婆子二百钱酒钱。
“三太太是婶娘长辈,两位奶奶都是晚辈。端午节三太太送东西,是长辈给晚辈的赏赐,谁还敢挑多挑少不成?”
“小月姑娘说的没错!”
以三太太的为人,平时过日子还算大方,可她自己的嫁妆未必丰厚。
真到了送礼时也是节俭的很,金珠玉石的东西,从没见她往外送过。
听三房院里的丫鬟们说起,三太太的娘家舅舅家,端午节张灯结彩庆贺。
她那位同进士出身的表弟,上个月破格进了户部,做了个从七品的官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