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生意好,发的物资也很丰盛,一共二十户,每家每户两斤月饼,两斤封糕,十斤大米,重头戏是红包。
楼红英还给这二十户困难家庭发了红包,每个红包五百块,足够他们过个好的中秋节了。
除了给困难家庭发放爱心物资外,她还给村小学捐助了图书馆,学习用品,这样一来,孩子们也能像城里的孩子一样,拥有了自己看课外书的地方。
在楼红英的响应下,齐梁也加入了献爱心的行列。
夫妻俩强强联合,一个捐助图书和学习用品,一个修建图书馆以及桌椅。
除此之外,楼红英还利用人脉,请来了城里的老师做短期的支教,让孩子们接触到更优质的教育资源。
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她知道,孩子们要想脱离贫穷,就必须要好好读书。
这一系列的善举,实实在在的感化到村里人;那些平时爱嚼舌根的婶子大娘们,也觉得羞愧,除了楼红英夫妻俩,谁还能为村里人办事呢!
村主任杨柳,转眼间也来这里五年了,娶了妻,生了孩子,扎根在这里。
本以为他会把一腔的热血献给村里,可不知为啥,他任职的这几年,村里始终变化不大。
上面偶尔发一些福利,别的村都有,唯独小山村没有。
有村民问他怎么回事,杨柳就说咱们这里是有名的富裕村,有两家企业,所以上面的福利发给了周边的贫困村。
他说的好像有点道理,村民们一开始也没有怀疑,可是渐渐的,有人发现杨柳用上了高档手机,吃上了好烟,就连他的媳妇,一个村小学的老师,也配上了手机。
他的钱从哪里来?有人怀疑他以权谋私。
有一个村民的亲戚是外村的村主任,他向这位亲戚诉苦,“你们村一到过年发东西可不少,为什么我们村没有呢?”
这位村主任亲戚一脸疑惑的说:“怎么可能?杨柳可是一分不少的全领了,从救助款到福利物资,哪一回少了他,再说他和乡长还是亲戚。”
这位村民听后十分气愤,回去就把这事传开了。大家恍然大悟,怪不得他家整天肥吃二喝的,合着用的全是咱们大伙的救助款,走,找地方说理去。
几位村民一商量,在乡政府门口拉起了横幅,一群人坐在那里,非要乡长给个说法。
乡长见状,苦口婆心的劝他们回去,这里面肯定有什么误会。
带头的村民说:能有什么误会,有本事你让他把属于我们的东西吐出来啊!”
乡长说是真的没给你们村里发,因为你们村有两个企业,比别的村条件好些,肯定优先照顾贫困村了。
村民们不相信,说乡长和杨柳是亲戚,肯定向着自己人,如果乡长不解决,那我们就到县里拉横幅。
乡长也是个吃软不吃硬的主,爱上哪拉上哪拉。
这帮村民又开了辆面包车,一车人来到县府门口,把横幅一拉,集体喊还我们公平。县里了解情况后,苦口婆心的解释,说乡里的做法没毛病,回去吧。
县里也不好使,难不成还要去省里啊!这帮人傻了眼,几天来连吃带喝的花了不少钱,这钱找谁报销去?
有个村民建议找杨柳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