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等等。”刘思言认为现在按兵不动才是上策,已经沉迷于道法的陛下,已经不是从前的陛下。不能想当然,没有想当然。
比起太子妃恨不得天天召母亲进宫了解外界动向,晏子归特意使人出宫告诉宋时,这段时间不方便进宫,她在宫中一切都好勿念。
从之前官家不让太子接触政务就能看出来他其实不喜欢太子和前朝有更多的联系。如今正是父子关系冷淡的时候,如果东宫频繁和外界联系,官家会觉得不满,会怀疑太子的动机。
所以这时候冷冷清清就是最好。
善琏问晏子归那我们要不要去提醒太子妃,毕竟太子妃也是东宫一员,晏子归想了想,“没事,陛下估计也已经明白太子妃是什么样的人,她要是不找人进宫,反而显得刻意。只要蔡家不要跟着糊涂,在外面生事,蔡夫人进宫就进宫吧,就当是安太子妃的心。”
“良娣在边关长大,晏家将良娣教的这样好,事事都明白。太子妃在娘家也不知道学了什么东西,怎生得如此糊涂。”
“这不怪她,她在家里能学的就是嫁人后如何相夫教子贤良淑德,她不必做个聪明人,只要听话就好。这样养大的姑娘遇到事了自然想不清楚,只能期盼他人的帮助。”
“我在边关条件有限,祖父并没有把我当一个女孩娇生惯养,只等着别人来安排。像一个普通男孩子跟在祖父身边看他行事,祖母也不是寻常的内宅妇人。你觉得我好?我才到京城时多少人嫌我粗俗大胆不服管教。”
晏子归笑道,所以种什么花就会得什么果,千人千面,各有不同,不必比较。
丹砂进宫带来一个坏消息。林大人欲举家迁往南方定居。
时间有限,她也不能亲自去林家问个清楚,只听得只言片语就急忙回来告诉晏子归。
晏子归等不及宋时进宫再问,林家也不会给她实话,问了具体日期,晏子归决定亲自出宫问一句。
周元载那之后心情一直不好是因为林中则说他没有足以泰山封禅的功绩,到他这个年纪,最忌讳回忆往事,细想来自己没有做成功什么事,难免觉得虚无。
这时嘉南关来了消息,高项要献女进宫,结两国之好。
周边邻国俯首称臣,这如何不能算一件功绩呢?
周元载在郭江源的恭维下,总算一扫阴霾,喜笑颜开,高项在他父皇手里可没有如今老实。
郭江源再三强调高项女的年纪,既然是结两国之好,不如将他许给年岁相当的皇子做侧妃,代王或者宸王都可。
“那为什么不给太子?”
郭江源面露难色,“高项与东宫有旧呢。”
“陈年旧事。”
郭江源再三劝阻,“太子疼爱晏良娣人尽皆知,高项女进东宫岂不是羊入虎口!两国和平可不能因为儿女情长断送。”
“朕看她敢?”周元载哼道,太子是他儿子,还能让女人钳制,“去叫太子来,朕有好事予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