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清明之所以会想到板蓝根,缘于即将到来的一场席卷全国的疫情。
他之所以记得那么清楚,是因为疫情发生的时候,他正身处发源地临海省,可以说从头到尾经历了全过程,也清楚地记得它的传播途径和范围。
这场疫情要到明年年末才会被发现,短短半年时间,便波及到了全国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也是国家在改开之后,首次应对一场全国性的疫病灾害。
可以说,这场疫情,为20年后那场更大规模的灾害做了一个预演。
正是从那时候开始,国家建立起针对重大灾害的应急管理机制,让华夏成为全球中绝无仅有的拥有快速反应机制的国家。
一年后的这场疫情,持续时间虽短,造成的影响却极为深远。
他记得,当时人人都在抢购物资,社会上谣言满天飞,甚至有专家称盐能杀菌,导致群众疯狂抢购食用盐。
刘清明现在人微言轻,也没打算做什么惊人之语,但事前做点准备工作还是可以的。
毕竟临海是沿海开放省份,清江省有不少人会去那里打工,疫情爆发的时候,临近年底,回来的人肯定不会少。
到时候,他会向吴新蕊提个醒,这就是他能做的全部事情了。
而对于云岭乡来说,相对封闭的状态,也会大大地降低疫情传播的风险。
只要防御得当,不会有什么问题。
刘清明想的是另一个事。
那就是由防疫指挥部的专家所发布的对疫病有一定治疗效果的药物中,明明白白地写着板蓝根颗粒、冲剂等中成药。
这些药的主要原材料,就是眼前这些野草一般的作物。
东山村背靠苍云山,与其他村子相比,缺少水源,林木坡地众多,或许可以在这类经济作物上做做文章。
利用这一年多的时间,搞出一定规模的种植面积,说不定可以让东山村的村民获得不小的收益。
甘如柏看到刘清明对着一株花花草草作沉思状,万分不解,又不敢打扰他的思路。
等了一会儿,刘清明站起身说:“不用走了,回去吧。”
两人又往回走,甘如柏忍不住问:“刘乡长,那个草有搞头?”
“现在还不好说,可能有。”
甘如柏又说:“刘乡长,你对东山村已经很好了,如果真没啥办法,那也是我们的命,不如,让亮子他们出去搞建筑,也能赚点钱。”
刘清明停住脚,转身看着他:“喔,你们对建筑队有兴趣?”
甘如柏说:“这次修路,亮子带走了十个人,他回来说,你让省里来的专家教他们,他一定会好好学,将来就算不种田了,也能拉出一支队伍,解决村里不少人的工作。”
刘清明说:“他有兴趣,我很高兴,不过那是两码事,我已经有了思路,一定会想到办法,让你们村有个稳定的收入。”
甘如柏说:“我看出来了,你对我们是真好,跟着你干,我们都有盼头。”
两人回到村委会,意外地看到于锦绣回来了,屋子里还有个男孩子,五六岁的样子,安安静静地坐在那里。
刘清明叫了一声:“于锦绣,工作怎么样,还顺利吗?”
于锦绣看了男孩一眼,把他拉出屋子。
刘清明不解,问:“怎么了?”
于锦绣小声说:“那几家人还有些抵触,不过村支书和我一起做了些工作,他们不会去乡里闹,目前留在村里的孩子还有9个,男孩他们都不愿意放,女孩也没答应,不过有所松动,看看妈妈们的意愿吧,我估计,也没有几个愿意看到这些孩子。”
刘清明默然,对于被拐的妇女来说,这些孩子,或许是她们不愿意回忆的过往。
他说:“唉,你尽力了就行,那个孩子是愿意跟他妈走的?”
于锦绣摇摇头:“他也是被拐来的,卖到了村里,因为年纪有点大,记事了,死活不愿意跟着那家人,被......打得有点狠。”、
刘清明怒火又上来了,说:“那还等什么,回乡里,给他看看呀。”
刘清明大步走进屋子,男孩看到他,眼神十分警惕,看到他冲自己过来,一下子溜到甘新华的身后。
于锦绣拉了刘清明一把,上前柔声说:“小勇,不要怕,这个哥哥是好人,他来带你回家。”
名叫小勇的男孩怯怯地说:“真得吗?”
刘清明也蹲下身,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平和,说:“小勇是吧,我带你去找警察叔叔,我们送你回家。”
男孩犹豫了一下,走到他身前,把手递过去。
刘清明握住他的小手,发现手上、手腕上全是伤痕。
他一把把男孩抱起来,男孩搂住他的头,靠在他的肩膀上,味道有些不好闻。
刘清明抱起他,向甘新华和甘如柏告辞,天快黑了,他们得早点走。
7点过,刘清明和于锦绣骑车回到乡里,他让于锦绣把小男孩送到卫生院,自己去了派出所。
沈从新带着一名民警在值班,看到他赶紧站起身。
“乡长,你怎么来了?”
刘清明说:“齐局他们呢?”
沈从新说:“回市里了,家属在等着。”
刘清明问:“什么背景?”
“齐局没跟我细说,好像是邻省的一个干部。”
难怪,没有背景,这种事情怎么可能得到公安局的如此重视,市局局长亲自带队解救。
不过此时他也不想关心这些。
对他说:“带上相机,跟我走。”
沈从新拿起一部相机,跟着他去了卫生院,正好看到值班医生在给男孩做身体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