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太平道(挥剑斩云梦)_第68章 道统所传,向西而行!(2 / 2)_汉末太平道最新章节免费阅读无弹窗_嘀嗒读书 "
本站备用网址:n1.49gtk.cc

第68章 道统所传,向西而行!(2 / 2)

“至于你,也是一样!你还年轻,还有五十年的未来。虽然,干大事不能惜身,但你平日行事,却不能次次都奋不顾身。需记得,过刚则易折。太锋利的刀刃,还不如铁锤好使啊!做一把顺势而为的锤子,而不要做锋利的刀。”

“洛阳之事,你老师犹豫不决,对元义的期望太高,投入的门徒也太多了!他没对你说,但我觉得,元义虽然有慷慨之志,又是大师兄,却少了你那份果决与锋锐!他不是能干成这种惊天杀伐的料子,也对那些党人太过信任,最终怕是哎!这件事,本就该想尽办法,能为则为,不能为则及时抽身的罢了,罢了,你且回去吧!”

张宝耐心吩咐了许久,到了最后,却叹息一声,没有说完。他最后用力摸了摸少年的脑袋,就让张承负退下。橘红的火光,映照着他那张浓眉大眼、刚毅豪气的老脸,与张角很像很像,却又并不相同。

而张承负退到门外,对这位师叔伏地行了个稽礼,才心绪起伏的告别。

“洛阳之事,师兄与党人合作,刺杀皇帝这件大事,毫无疑问,真正关系到我黄巾起义的大局!而我是否,要如飞蛾扑火,冒死投入其中呢?”

张承负伫立在祠庙的院中,看着天空明亮的月色,静静凝望了许久。许久之后,他才闭上眼睛,握紧腰间的精铁短刀,就这样闭目往下榻的通铺去了。而他哪怕闭着眼睛,按照记忆中行走的脚步,却始终丝毫不乱、轻不可闻,直到合衣躺在了草床上,都没有惊动屋中的其他弟子与门徒

“卜渠帅!范渠帅!张渠帅!管渠帅!今日一别,愿各自珍重,来日再会!”

“诺!郎君也是一样,愿保重自身!”

第二日的离去,像是飞燕的汇聚与离开。张承负对一众渠帅笑着告别,直到面对东阿令王度、大野泽彭鲿,才说了些亲密的心里话。

“王君,好好经营东阿县,明年举事之时,你那处可是东郡的关键所在!但拿下东阿县后,你不要在那里多呆,聚集门徒、取了武备粮草后,就尽快南下大野泽!只有大野泽周边,才是能长久经营的根本!”

“诺!我晓得轻重!”

“彭兄,大野泽南边的李氏庄园,成武县中的布置,你也要耐心经营!李氏的庄客佃户,要尽可能的多多收纳,讲述太平黄天的道理,把他们变成我们的自己人!而一旦明年起事,你可要一举夺下成武县,迅速控制这处大野泽南的县城才行!”

“好!唯郎君是从!”

三人亲近的互相行礼,又依依不舍的聊了几句,这才就此告别。而后,张承负走到于禁的身边,看着这高大坚毅的泰山汉子,看着对方头上戴着的黄巾,笑着道。

“文则!老师亲自给你授了黄巾。这黄巾戴上,感觉如何?”

“嗯。挺好的!大贤良师说的很中肯。能为百姓做些什么,是件积德的好事!而泰山百姓的穷苦困顿,也确实是官府所带来的。于某虽然对其他地方的百姓,没什么感觉。但兖州之地,尤其是泰山乡里若是于某能竭力做些什么,却是乐意之至,合乎心意的!”

于禁面色如石,说出的话也朴实诚恳,每一句都简短有力。而他带着的三十四个泰山众,也正式加入到了大贤良师的队伍中,作为更能战斗的护送力量。而张承负拍了拍这汉子的肩膀,点了点头,没有再多说。

有些人是先能“志同道合”,再共同经历生死。而另外一些人,则是以义气恩情相合,先经历过生死后,才慢慢走向“同道”。而在当今之世,对太平道来说,前者的数量更少,后者其实才是主流

“哒哒哒!”

日升日落,太平道众人牵着马踏上西去的行途,告别了青兖的渠帅。东边的泰山山脉远去,大野泽从西南出现,而后变成东南。这一次,众人从东平国去济阴郡,绕着大野泽的北段西段,却是远远绕开了段氏所在的成武县。而后,一处浩荡的泽湖,突然出现在西边的天际,与东边消失的大野泽隐隐相对,却是到了“雷泽”。

“‘舜耕历山,渔雷泽’。这里可是舜率领部族,躬耕打鱼的地方。”

大贤良师张角伫立在雷泽旁,看着开阔的湖水,笑着对张承负与高道奴道。

“很多年前,我第一次南下兖州,在雷泽边借宿过。而这附近有一处伏羲庙,也是我曾经布施符水、治病救人的地方。”

“伏羲庙?”

“对!传说中,华胥在雷泽踩着了蛇迹,因此怀孕而生伏羲。伏羲演了八卦,不仅是三皇之一,也是我道门供奉的源流始祖之一,与黄帝等同。”

大贤良师张角笑了笑,捋了捋短髯,兴致冲冲地向前走。他赤着双脚,在泽边的泥地里,竟然走的比两个弟子还快。

“走!且去看一看那伏羲庙的情形!那庙中的老道与我相熟,平日里也自耕自种,颇擅长演绎卦象。且去且去,讨些新鲜的蔬果来!”

张承负跟着后面,紧追着老师,足足行了三刻钟,才看到一处很久很老的小庙。那泽畔的小庙,墙是用土坯垒成,岁久风剥雨蚀。庙门只剩下半扇,吱呀微启着。而门梁上挂一块古木匾,从右到左,斑驳可辨“伏羲先天之庙”六个古篆。这字迹嵌着岁月的斑点,也不知建了几百年了。

“嗯?”

大贤良师张角刚刚入庙,就顿在了伏羲殿中。殿内供一尊伏羲像,盘膝而坐,眉目宽和,面色剥落处隐隐见木胎,手中刻着古篆的“易”字。然而,像前的供桌上,既无芦苇束、也无什么瓜果蔬菜,只有一个落满灰尘的粗陶火盆。再认真看去,就见泥地的一角,散落着香灰与几枚祭钱,摆成一个神秘的卦象,静静等待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