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太平道(挥剑斩云梦)_第70章 世家大族的子弟,也当了太平道的渠帅(1 / 2)_汉末太平道最新章节免费阅读无弹窗_嘀嗒读书 "
本站备用网址:n1.49gtk.cc

第70章 世家大族的子弟,也当了太平道的渠帅(1 / 2)

太平道众人在雷泽修整了一日,拜祭了伏羲,也埋葬了大贤良师张角的故人,接过对方的遗愿与传承。接着,众人从雷泽继续往西南,步行两三日,就出了济阴郡,到了陈留郡的济阳县。

山南水北为阳,济阳原本在济水的北边。但这条黄河的支流也同样桀骜凶猛,历史上济水几次改道后,就变成济阳在济水的南边去了。而眼下春分已至,本该是东风润土、细雨催苗的时节。可从东平陆到济阳一路,天色高旷如白灰,下雨的量就像挤眼泪。河边本该灌溉的田垄上,冬麦颜色浅黄,柔叶卷边,晨起的露水也未足。

“早春少雨、苗土开裂。若是持续下去,夏收的麦子,怕是会减产绝收啊!”

虽然只是一个春季少雨的苗头,但对于今年可能的旱情,太平道众人都有了些不安的预料。大贤良师带着弟子们,在济水边望了许久,看着河边的沃地整整齐齐,几乎把济水仅有的灌溉占得满满当当。而在水渠流过的地方,还有些提刀带弓的大族庄客看着,要是有小民农户敢来河边“偷水”,轻则呵斥打骂,重则当头一刀!

很显然,本地的大族对水源看的极重,可能也预感到了某些不妙。但世家大族可以采取行动,抢先占据所有宝贵的水源。普通的黔首百姓就没任何办法了。或许,对分散的小民来说,唯一能做的就是祈祷。祈祷老天能够降雨,今年千万不要大旱,留大家一条活路。

“导沇水,东流为济,入于河,溢为荥。济水过九郡,行千八百四十里,沿途灌溉无数。然而,这条大河与黄河连通,大雨时最容易洪涝决口,甚至改道。眼下没这种苦恼,却是水量不足。若是大旱起,遍及黄河两岸,恐怕比洪灾还要严重!”

大贤良师张角带着门徒众人,在济水边考察了一番,就又一次忧心忡忡地上路了。从这济阳县处,众人折而向南,离开了济水,去往南边的外黄县。

外黄县这个名字,其实与河北冀州的内黄县隔着大河相对。若是背靠太行山,面对黄河观南北,黄河西北为“内黄”,东南为“外黄”。这两处,都是关系到守河的要地。

张承负一路观察,沿途陈留郡中的情形,明显大族众多、世家林立。各种大族的庄园田地规模,都比济阴郡中要大。而等到了外黄县城外不远,终于有太平道本地的小方渠帅史谦听闻消息。他带着几十名护卫,一辆马车,匆匆前来接应。

“啊!贤师远来,弟子怠慢了!这几天,弟子正在与外黄的长者们祈雨,没能及时知晓贤师的行迹。若是早些知晓,弟子必当亲到本郡外,带人来迎!”

陈留小方史谦年约三十多岁,正是中年盛时。他身材瘦而颀长,目光很是清亮。此时相迎,他身穿素色的布袍,腰系灰色麻绦,佩着一块不显眼的小玉,虽然衣着朴素,但确实是高门士族的打扮。而他鞠躬作揖,双手捏合平齐,对大贤良师张角,行了标准而庄重的弟子礼。

“弟子拜迎贤师!”

“子让,我这一行是低调前来,不愿惊动太多,所以也就没提前通知。”

闻言,大贤良师张角温声回答,对这位恭敬的陈留渠帅轻轻颔首。随后,他转头看向张承负与高道奴,笑着介绍道。

“这位是我太平道陈留郡内黄一带的方主,史子让。陈留郡虽是兖州,但这是朝廷的划分。按大禹治水的划分,这里当属于豫州。子让是考城史氏的支系出身,族中有位刚正长者,史公谦,史公。史公与我相熟,我素知他节操高尚。十几年前,他任平原相时,遇到第二次党锢,无惧朝廷施压,刚正不阿。哪怕遇到宦官催逼恐吓,史公依然明言‘平原无党人’,不愿捕拿任何一人!此中风骨,我曾亲眼见到,如今犹在眼前啊!”

说着,大贤良师张角脸上含笑,目光深深的看了张承负一眼。张承负眉头抖了抖,沉静的脸上神色一动,心中瞬间了然。老师这几句士族风格的介绍,直接把这位陈留小方的士族党人背景,把他考城史氏、史弼族人的出身,都点的清清楚楚。那什么话能说,什么话不能说,他自然就懂了。

不过,太平道在陈留郡的方主,竟然是党人士族出身?难怪青兖的渠帅会议,没有邀请这位小方渠帅前去。而老师又说陈留属于豫州。这话里暗示的意味,怕是豫州的黄巾渠帅们,都和士族党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连系啊!

“苍天已死,天下失德。二次党锢越发酷烈,史公被宦族侯览陷害入狱。后来得以脱困,也算是有了时间,在家中研究经学。子让,不知史公最近如何?”

“贤师,族父身体大不如前,眼下在考城的庄园中修身养病。朝廷今年初,重新起复了族父,任命为徐州彭城国的国相。但族父虽然有心去做些事情,但还是为身体所困,不得起行”

“噢!史公怕是老毛病又犯了。嗯,我此行还有些时间,可以去考城一趟,看看他的病情如何,为他开点药方。”

“啊!贤师愿去看看族父的病情?这可是太好了!请,请贤师上弟子的马车!”

听到大贤良师的许诺,渠帅史谦难掩脸上的激动与感激。他恭敬的搀扶张角上了马车,然后自己也钻了进去,亲近说话。马车里空间有限,张承负瞧了两眼,只得牵马跟在后面。他听着那渠帅史谦和老师交谈,一口一个弟子,比自己和道奴还要殷勤的多。

“子让,陈留郡中的情形,最近如何?”

“老师,我等郡中清流士族济济一堂,宦族无从伸手!郡太守文公是徐州大族出身,文学出众,行事敦厚。他是与我等一样的清流,举荐各家孝廉,还开了一任茂才,与我等颇为亲善!”

“哦?太守文公是南阳文氏,还是彭城文氏?”

“回老师,是彭城文氏。南阳文氏已经失了文脉,族中已经不大尚文,根本出不了两千石的太守。他们约莫是走豪强的武途,族中年轻子弟里,有个叫文聘文仲业的,年纪轻轻,就颇有勇名”

“彭城文氏。嗯?那史公的彭城相任命?”

“啊!谦不敢瞒老师。族父的彭城相一职,确实与郡守文公的举荐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