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来也神奇,对于大明朝来说,朝鲜国王李昖是宾客,可对于朝鲜来说,李成梁算是宾客。
两人在宴席上,吃吃喝喝,好不尽兴。
李成梁还专门问起了倭国的内部事宜,李昖也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万历十一年,此时的倭国正处于战国时代末期。
这一年也是丰臣秀吉的关键阶段,在与李成梁的对话中,称之为羽柴秀吉的就是丰臣秀吉,只不过,这一年,他还没有被倭皇赐姓丰臣。
万历十年,也就是西历1582年,“本能寺之变”后,织田信长殒命,其部将羽柴秀吉迅速崛起,通过“山崎之战”击败叛将明智光秀,逐步继承织田氏的势力。
万历十一年初,羽柴秀吉正与织田信长的其他家臣争夺霸权,当年5月爆发“贱岳之战”,秀吉击败柴田胜家,基本确立对近畿地区的控制,为统一日本奠定基础……
而此时的倭国关东地区有北条氏政、上杉景胜等势力,东北有伊达政宗逐渐崛起,九州岛则由大友宗麟、岛津义久等诸侯割据,尚未完全臣服于丰臣秀吉。
之前倭国的士兵作战的时候,是士兵,不作战了,就是农民,而丰臣秀吉在统一过程中推行“兵农分离”,强化军队专业化,同时大规模修建城池大本营,也就是大阪城。
在这场战乱中,大量战败武士沦为浪人,只能出海成为海盗,可此时的大明朝海事力量非常庞大,他们想要在大明的东南海域建设据点,几乎是做不到的。
可他们也要活下去啊。
就只能把目光转移到了好欺负的朝鲜身上。
而此时李昖的心腹大患,就是此时已经沦为海盗的倭国败退的武士军团。
他们好对付。
但也不好对付。
因为他们是小股的贼寇。
几十人,上百人,抢了就跑,想要剿灭,要付出极其沉重的代价。
但现在的贼寇是对朝鲜的根本,造成不了太大的威胁,但李昖是个聪明孩子,他能够明显察觉出来羽柴秀吉这老子,不是一个好相处的。
而且,现在朝鲜面对溃败得武士,都表现得那么拉垮,这就相当于在告诉倭国,我好欺负,来欺负我吧。
这以后朝鲜的日子会更难,甚至,都有亡国的风险。
这他才一次次往北京城跑。
当然,过不了几年,丰臣秀吉的野心会越发膨胀。
到时候,朝鲜面对的就是整个倭国的侵略。
而就在万历十一年,这个时候丰臣秀吉尚未完成大业,就已经显露对外扩张的意图,曾对家臣提及“征服大明”的构想,后续统一日本后更将此定为国策,也就是在十年后发动壬辰倭乱,正式全面入侵朝鲜……
这场战争,是无法避免的。
丰臣秀吉出身低微,却通过武力统一日本,这种经历让他极度渴望通过对外征服来巩固自身权威,他曾在给家人的书信中提及“在我有生之年,誓将唐之领土纳入我之版图”。
这种扩张野心是战争的核心驱动力。
当然,还有一些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情况,在丰臣秀吉统一日本后,手下聚集了大量武士和大名,这些人通过战争获取土地和财富,若和平时期无法满足其利益诉求,可能引发内部叛乱。
当时日本土地分封已接近极限,对外战争成为转移国内矛盾、用掠夺资源收买人心的手段,他承诺将领们在征服朝鲜和大明后可获得封地,以此凝聚内部力量。
且受当时“华夷秩序”观念影响,倭国试图通过征服大明来取代其整个亚洲的宗主国地位。
丰臣秀吉的扩张计划并非临时起意,而是长期酝酿的结果,其个人权力欲和对“天下布武”的执念难以通过外交或协商消解……
就算现在大明朝开始干预,通过外交方式施加压力,也是无法避免的。
倭国“以战养战”的利益链条已经形成,内部反战力量微弱……并且,丰臣秀吉的野心大的没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