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梅一听,就忍不住心动了。
陈雪茹店里的布料,质量确实好。
而且让利一成的情况下,价格直接比外面的便宜了。
这很难让她无动于衷。
最终。
在陈雪茹的热情推销下,李红梅又选定好几块布料,当起了让自己“痛恨”的“剁手党”。
不过这一次,李红梅说什么也不再让李红兵付钱了。
就是因为感情好,所以才要分得更清楚一些。
下午出门之前,李红梅已经把家里的财政大权都交还到了李红兵的手里,以后他就是彻彻底底的一家之主。
而他那些钱,是要留着将来娶媳妇过日子用,为他们李家开枝散叶的。
不多时。
李红梅和李红兵姐弟俩,被陈雪茹送到门口,满载而归的从陈记布庄离开。
刚离开没多远。
李红梅就忍不住“后悔”,觉得自己这回也像李红兵一样,花钱大手大脚了起来。
只是刚才那个机会,要是不赶紧入手一些好布料,恐怕回去之后,会更后悔。
这是一种很矛盾的心理。
就像后世双十一、六幺八的购物节,部分频频下单的人一样。
对于这一点,李红兵深有体会。
不过李红梅买的这些,也不算是乱花钱,毕竟都是必需品。
而且最多再两年的时间,继明年实行粮食统购统销之后,上面很快也会对棉花布料这一生活必需品出台政策,通过发行布票来进行计划供应。
到时候,这些东西可不是想买就能随便买的。
今天买的这些,李红梅将来绝对不会后悔。
回去路上,李红梅免不了对李红兵进行一番消费观的理念教育,告诫他以后花钱要有分寸云云。
李红兵乖乖听着,也不反驳。
想要改变一个人长期形成的观念,显然不是那么容易的,李红兵并不打算改变李红梅,因为她的这些想法,都是符合这个年代的。
强行改变,没有必要,也不见得有多好。
至于自己以后怎么花钱,该怎么花还怎么花,只是要稍微“避”着点李红梅。
本来李红兵还想去商场看看缝纫机,准备转道去买一台回来,顺便让李红梅自己挑挑。
这几天李红梅要做衣服,不光马上可以用到,也可以留着接下来做嫁妆用。
不过看这情形,李红兵暂时打消了这个念头,只能自己后面找时间,再一个人偷偷去买回来。
否则让李红梅知道的话,肯定又不会同意。
李红梅做衣服的手艺,虽然比不上专业的裁缝师傅,但在同龄人当中,已经不算差了。
如果有一台缝纫机在手,以后缝缝补补的时候,肯定更加的省心省力和得心应手。
建国初期,并没有“三转一响”这个说法。
得再过些年,国家工业化有了初步成果,国民生活条件普遍好上一些,才开始出现并慢慢流行。
在现在这个时候,对于大部分老百姓而言,缝纫机说是奢侈品,一点都不过分。
有这个做嫁妆,以后李红梅在娘家,也能多一分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