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派孙都尉出使泰西时,曾经命他搜集泰西的印刷机器。”
“前段时间皇上还提到这件事,说是孙都尉去了两年,应该快回来了。”
“你们在孙都尉带回印刷机器后要抓紧研究,争取制造出大明自己的印刷机器。”
“我和传教士交流过,他们说泰西的很多印刷品,都在用活字印刷。他们在活字印刷术上的积累,已经胜过我们。”
这一番话,听得印刷研究所的工程师,非常有紧迫感。
因为他们的大版分小版之法,最终的目标就是把小版细分成一个个活字。然后把活字版翻铸成雕版印刷,完成活字印刷术和雕版印刷术的融合。
这其中的大部分工作,吕祥都已经完成了,只剩下需要耐心的细分这一步。
如今印刷研究所的目标,就是把这一步完成,获得皇帝的赏赐。
但是如果被孙元化带回泰西机器抢了先,他们的工作就白费了。
如果是仿照泰西的印刷机器制作印刷机,他们凭什么获得爵位?
所以这些工程师都决定,回去后要加紧研发,争取在孙元化使团回来前,完成混合印刷术。
这时,火药研究所的张焘道:
“你们印刷所是怎么印画的?都是用什么纸?”
“能不能把胶片上的影像,完整印刷出来?”
“皇上让我们用胶棉研究感光胶片,说是加上什么溴化银,可以感知光线的强弱留下影像,再印刷到相纸上。”
“这胶片我们造出来了,溴化银还在摸索,相纸一点都没有头绪。”
“你们印刷所有没有这样的纸张,或者帮我们做试验?”
这一番话说得没头没尾,很多人都听不懂。
不过和火药所联合研发火器的薄珏,却是有些听懂了。
想着自己刚刚建立的光学研究所,他说道:
“我看这件事情,还是交给我们光学所。”
“你们火药所和印刷所帮忙,避免分散精力。”
“这胶片是怎么回事,你们研究到哪一步了?”
张焘颇有些自得、又有些头疼地道:
“皇上很喜欢胶棉塑料,让我们造了不少小东西。”
“特别是给礼妃娘娘造的琵琶拨片、古筝拨片,样式非常多,而且多姿多彩。”
“有一次我们造了无色透明的拨片,皇上就问我们胶片进展怎么样,什么时候能留下影像来?”
“我们擅长的只是胶棉,什么溴化银根本不知道是什么东西,你要接过去再好不过了。”
很痛快地把这个研究项目转给了薄珏,不打算让火药所在这上面耗费太多精力。
但是薄珏听到后却很高兴,因为他的光学所就是研究光学仪器的。
尤其让他兴奋的,是他听到张焘说制造出透明胶片,这可不正是他要寻找的东西?
所以他急忙追问道:
“透明胶片的透光率怎么样?”
“能不能制造望远镜?”
“我听说胶棉很好加工,制作镜片岂不轻而易举?”
很容易就想到了塑料镜片,认为这可能是自己的转机。
不过张焘的答案,却让他心中一凉,知道离解决问题还差得远。
只听张焘说道:
“胶片这东西不耐用,用久了容易变色,还有可能变形。而且这东西不耐磨、非常容易开裂。”
“它就算加工成镜片,也用不了多久。”
“你要想用它做望远镜,还需要研究出更好的塑料来。”
这番话说得不错,因为就算是后世,塑料也没有完全解决这问题,需要镀膜才能用得久一些。
薄珏现在想用塑料镜片,实在是太过超前。
不过他仍没有放弃,打算下功夫研究一下。尤其是吕祥提到了一件事,让他坚定了决心:
“胶片加厚还能透光吗?能不能看清表盘?”
“如果可以的话,就把它放在钟表上,成本应该比加工玻璃更低些。”
张焘不太懂钟表的事,但是内府监钟表工坊的工程师听到后,却是非常兴奋。
急忙和张焘交流,诉说自己需要的透明胶片。
在得知胶片的加工非常容易后,他们打算先用在怀表上,进一步把怀表的成本降低。
还有人听到内府监在手表的表镜上遇到难题后,说道:
“我看手表的表镜,要求也不用那么高。”
“像我这样把手表戴在内侧,表盘上的玻璃基本不会磨损。”
“你们把手表戴在外面经常磕碰,那自然容易出问题。”
举起自己的手,像众人展示他戴在手腕内侧的手表。
还向众人说了他的佩戴经验,那就是戴在不经常用的非惯用手上,让手表很少受磕碰,减少出现问题的几率。
众人听得连连点头,就连钟表工坊的工程师也是眼前一亮,觉得应该考虑这个问题。
他打算回去后就做实验,看看放在内侧,玻璃表盘还会不会容易碎。
接连找到了两个改进的方向,钟表工坊的工程师很高兴。
吕祥和薄珏同样非常高兴,因为这解决了目标问题之一。
现在,他们和许多工匠都觉得诸葛会很不错。以后众人应加强交流,解决研究中遇到的问题。
当然,也有人参会的目的不是交流,而是过来显摆。
徐森作为内府监合作的高级工程师,应邀参加了此次会议。他就似是交流、似是显摆地道:
“我这研制火器,也遇到了问题。”
“很多士兵都说我的火铳虽然能连发,威力却不够劲。”
“威力够劲的又太大,装弹数量会降低。”
“你们这火药所能不能研制一种新弹药,专门给转轮火铳使用?”
“这转轮铳可不像某些人说的没前途,很多官兵都喜欢。”
“辽东那边的骑兵,还催着我设计转轮骑铳,打算用在明年的大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