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秀才紧握着笔杆子,继续算了又算。
过了好一会儿,才在众人期冀的目光下,有些颓然地道:
“七十五分。”
“我这分数,今科是没法中举了!”
显然,他之前对中举也是有些期待的。认为做账房的自己,比很多人在明算科上有优势。
只是他到底小看了乡试的难度,尤其是那些在朝廷开设明算科后、就开始在数学上用功的人。
八十分和七十五看似相差不大,其实却差了几道很有难度的题。潘秀才看着西铭先生张溥的解答,才明白自己错在哪里。
不过在场的茶客是不知道这些的,他们纷纷安慰潘秀才,觉得七十五距离八十没多远。如果西铭先生估算得有偏差,潘秀才就有可能中举。
甚至还有人道:
“今科不行就下一科。”
“你今年能考七十五,三年后还考不到八十?”
“到了下一科,就不用和其他地方的人一起考了,一定能够中举。”
今年的南京明法科、明算科乡试,确切来说是南方乡试,整个南方完成分税制的地方,都被允许参加考试。
也因为此,江南乡试推迟才没有太多人有异议。因为外地学子,需要时间赶路。
这个人显然是认为参加的学子太多导致竞争压力大,以此安慰潘秀才。
不过潘秀才作为应试者,和众多秀才有过交流。他对这一科的内幕知道更多,摇头道:
“今年南方各省虽然都有人来,却大多来自四川、云南、贵州和湖广的战乱之地,是朝廷特许参加的。”
“江西、福建等地大多没完成分税制,根本没几个学子过来。”
“能和南直隶学子竞争的,只有浙江学子。”
“我连这一科都考不过,下一科缩减名额,更加没有机会。”
南直隶乡试的举人名额在150左右,按照朝廷定下的制度,明算科名额是这个数字的六成,也就是90名左右。
所以下一科的乡试虽然没有外省人参加,却会缩减名额,有可能更难考取。
其他人听到这番话,也是纷纷感叹。作为南京本地人,他们对西南边陲之地是看不上的,甚至有秀才去云贵等地冒籍。
但是浙江学子,那就不能忽视了。时任浙江巡抚吴尚默作为当今皇帝超擢的老臣,对执行朝廷的政策非常热心。
所以浙江有很多府县都完成了分税制,再加上距离南京很近,来南京参加乡试的学子,几乎不少于南直隶本地人。
不过即使如此,整个浙江和南直隶加起来,还是有一半府县没有完成分税制。这一科的乡试竞争并不大,否则潘秀才也不会尝试参与。
下一科考试时整个南直隶的分税制改革想必都完成了,而且会有很多人在数算上用功,到时更难考取。
想着这个未来,有的茶客感慨道:
“若是乡试也有恩科就好了,专门取用祖上三代白身的人。”
“否则咱们就是成了秀才,也考不过那些耕读传家的人。”
耕读传家这句话说着简单,却是大部分家庭都可望不可即的。
像是潘秀才,他这一代能供养他一个人读书就难得了,现在还不得不出来找活干。
下一代他的孩子如果天赋不足,根本就考不过那些一直读书的人。
更别说那些人还有祖辈传下来的各种科场技巧,祖上白身的人哪有办法和他们比?
只要想到这个,很多人就发自内心地感谢当今皇帝。认为当今皇帝专门给祖上三代白身的人设恩科,是一位心系平民的好皇帝。
潘秀才同样也是如此,所以他非常期望能够中举。那样祖上数代都是白身的他,很有可能考取恩科进士。
不过对乡试增加恩科,他是不看好的,向众人道:
“朝廷设的恩科是明经科和明书科。”
“乡试的明经科可没必要增设,因为以前的乡试题目,就被人看作明经科,为首的称为五经魁。”
“明书科就更不可能了,能够考上进士的,哪个书法会差了?很多人都说明书科应该取消,把名额分给其他几科。”
“这恩科啊,乡试不可能增设。甚至会试恩科,都有不少人在非议,说是应该用世家子弟。”
这番话语,听得很多人沉默。显然他们也认识到,皇帝增设恩科,是顶着很多官员的压力。
如果不是当今皇帝登极后除阉党、平奢安,是嘉靖皇帝之后又一位强势皇帝,估计连明经科都会被取消,整个会试恩科都岌岌可危。
所以,想考取举人,他们不能靠身份。只能拼命努力成为举人,获得考进士的机会。
这时有人问道:
“潘二哥,你说这乡试现在有明经科、明法科、明算科三科。”
“咱们平民不可能有精力学三科,考哪一科有机会?”
“明算科是不是难度太高,不适合咱们平民?”
潘秀才沉默了一下,过了好一会儿,才说道:
“还是明算科机会大,考试最为客观。”
“考明算科你不需要揣摩考官喜好,更不需要担心什么科场忌讳。”
“数学题对就是对、错就是错,考试时全是客观题。”
“你们要有机会,还是要考明算科。”
“现在我只希望,考秀才也有明算科。”
说着,他将自己当年考取秀才的过程道了出来。当真是千辛万苦,不知错失了多少机会。
其中很多时候,就是因为不合考官的心意,被直接刷下来的。他是在一次考试时偶然合了考官的心意,才在三十多岁的时候侥幸成为秀才。
正因为知道自己的本事,他从没有想过去考举人。如果不是记账时学了很多算术,他也不会去参加明算科乡试。
这一次参加乡试的经过,让他认为明算科是平民的康庄大道,不用揣摩那些,就能获得青云直上的机会。
所以,他决定在数算上下苦功,让自己的儿子也学这个。就算将来考不上,也能用算术谋生计。
想到这里,他把前段时间《京报》上刊登的会计师、税务师、审计师考试的新闻翻了出来,打算有时间去考考,获得这几个职业的从业资格证书。
这都是当今皇上为明算科学子设立的职业,和针对明法科学子的讼师、律师一样,能保证他们的生计。
他们潘家,也要向耕读世家学习,用一个世代传家的职业,培养后代参加科举。
江南的数学世家,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很多没有门路、又读过一些书的平民,把明算科视为改变命运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