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检不认为有边防和海防压力的大明,女子能取得主导地位。
他提出这个规定,不过是表明自己的态度。让男子协会有事做,有个基本责任。
同时,他要用男子协会,鼓励男子从军:
“男子协会要特别注意保护军婚,不让从军的男子妻妾被人勾引,专门制定保护军婚的法律条文。”
“还有要配合兵部统计丁壮数量,保障每年都有足够的丁壮,能够应募从军。”
“在征兵法案和生育政策等方面,提出相应建议。”
把人口方面的事务,分出一部分给男子协会。
主要是统计每年出生的男性人口,保障将来有足够的丁壮成年,增加战争潜力。
如果枢密院的官员在场,对此一定能听明白。
因为之前定下的动员体系,就要求在全面动员时征召所有丁壮从军,让壮妇负责后勤、老弱负责生产。
但是此时乾清宫里的五人都是文士,对此就有些不以为然了。
尤其是对战争最反对的刘宗周,此时道:
“陛下,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
“陛下施行仁政,自然能让四夷臣服,不必时时想着用兵。”
朱由检闻言眉头大皱,觉得必须要纠正这个观念。
否则以刘宗周为首校注的四书五经,肯定会不符合自己心意。
重制礼乐制定的礼法,也会不尽如人意。
他想了一下,问道:
“昔日汉武帝征匈奴,刘先生觉得是对是错?”
刘宗周毫不犹豫道:
“汉武征伐匈奴,使得海内虚耗、户口减半。”
“这是他此前不得入帝王庙的原因。”
“若以治国而论,汉武不如汉文。”
意思是对汉武帝进入帝王庙仍然不赞同,认为他不如汉文帝。
只是皇帝看重武功,推崇征服天下的天朝,把汉武帝强行抬了进去。
朱由检已经在太常寺的支持下开始整修帝王庙,对此充耳不闻,继续道:
“宋朝与辽夏金元征战,刘先生觉得有何教训?”
刘宗周闻言皱眉,有些明白了皇帝想说什么。
把汉武帝时期可称天朝的大汉与宋朝对比,任谁都能感到其中差距。
就算是他,此时也找不到言语为宋朝辩解。近期流行的批宋风潮,他也觉得有一定道理。
宋朝确实积贫积弱,远不如汉唐时代。
朱由检见刘宗周没有强辩,知道他仍旧可以挽救,谆谆教诲他道:
“汉武帝拼着消耗打残匈奴,使得大汉即使偶有衰落,却终究没有被外敌所灭。”
“故曰:国恒以弱灭,独汉以强亡。”
“先生说,大明是学汉武帝消灭强敌,还是学宋朝任由敌人更替,越来越是强大、最终征服中原?”
刘宗周彻底没话说了,因为宋朝亡天下的教训,实在是太深刻。
在恢复中华二百多年、又和北虏拉锯二百多年后,已经没有人怀念蒙元。
大明的人只要想到曾经亡天下,就感到耻辱和仇恨。
纵然刘宗周不赞同汉武帝的做法,但是让他选的话,他宁愿天下“户口减半”,也不愿蛮夷征服中原。
只是他身为信奉仁义之道的儒家学子,实在说不出赞扬汉武帝的话。
但是钱谦益却敢说出,而且非常乐意。
他引用近来经常翻阅的《韩非子》,出言道:
“《韩非子》曰: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不用于今也。故曰:世异则事异。”
“舜之时,有苗不服,禹将伐之。舜曰:‘不可。上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舞,有苗乃服。共工之战,铁铦短者及乎敌,铠甲不坚者伤乎体。是干戚用于古不用于今也。故曰:事异则备变。”
“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
“汉与匈奴之战,可谓两强相争,正是争于气力。”
“纵然户口减半,也要拼尽力气消灭强敌。”
朱由检闻言大赞,很是欣慰地道:
“钱先生这个认识好啊!”
“面对进犯的敌人,就应该下定决心,拼着消耗把仗打下去。”
“正如大明面对建虏,无论朝廷现在有多困难,都要将其消灭,避免养成辽夏金元那样的强敌。”
“否则学习弱宋,就有亡国之危!”
再次确认建虏是大明不死不休的敌人,朝廷要尽一切办法消灭。
面前五人听到这个结论,一个个心旌摇曳。因为皇帝的意思,明显是在说大明就是拼着户口减半,也要消灭建虏。
现在统计丁壮,就是这个目的。
即使他们不觉得面对建虏能打到这个地步,却还是感受到皇帝的决心。
从这也不难看出,皇帝为何允许成立男子协会、保障男子权益——
在大明这样一个边防压力重的国度,从军比例高的男子,理所当然享有更多的权利。
他们会受到更多的保护,在军婚等方面享有特别权利。
皇帝推行的男女之平等,更严格地说是对等——
按照承担的义务,享有对应的权利。
如果将来女子的贡献更多,自然能获得更多的权利。
在统一这个认识后,朱由检再次强调道:
“当今世界,列国纷争,与东周战国无异。”
“韩非子说那时争于气力,现在同样如此。”
“朕不希望大明陷入总体战,但是大明的制度,必须为总体战做准备,在必要时动员所有力量消灭外敌。”
“纵然拼着户口减半,朕也不希望大明亡于外敌、华夏再一次亡于蛮夷。”
这番话语,让五人深受触动,理解了重制礼乐的又一重含义。
以前大明的制度,显然是不利于总体战的。否则不至于在面对北虏时,打了二百多年。
现在他们听皇帝讲解世界局势,明确认识到当今世界是大争之世、称得上是列国纷争的战国时代。大明的制度明显不适应这样的竞争,无法确保成为胜利者。
所以,皇帝才会抬高秦皇汉武地位,把他们放在帝王庙正殿。甚至引用《韩非子》,鼓励钱谦益吸收法家学问,融入儒家中来——
显然,皇帝想采纳强秦的制度,应对列国纷争。
确保将来的大明,成为最终的胜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