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重振大明(凤凰北斗)_第831章 文思学堂(2 / 2)_崇祯重振大明最新章节免费阅读无弹窗_嘀嗒读书 "
本站备用网址:n1.49gtk.cc

第831章 文思学堂(2 / 2)

“文思学堂是九大学堂之一,不会找不到山长。”

“但是既然吕工邀请,老朽就暂代一段时间。”

答应去文思学堂任教,暂代山长之位。

吕祥、薄珏等人闻言,都是欢喜不已。

如果说他们先前对陈继儒的敬重是对名士的敬仰,现在就开始视为一家人——

他们的子弟有一些就在学堂读书,当然希望有个好先生。

陈继儒在京城开始有了落脚点,获得了和孙奇逢一样的九大学堂山长之位。

张溥见此暗道不妙,因为陈继儒有了创立新学派的本钱:

『有了文思学堂做依仗,眉公有了什么学问,都能快速传出去。』

『就算他的学问不完善,也有弟子、学生帮助。』

『难道科学的竞争者,又会多出一个?』

只把实学看作对手的他,是不希望其他学派冒出来的。

尤其是这个学派的创始人是陈继儒,是天下有名的遗贤。

所以,他在离开文思院后,又邀请陈继儒、陈仁锡去明智报业园参观。

这个地方就在文思院对面,是负责试验印刷技术的地方,如今已经成为京城最大的印刷品集散地。

再加上朝廷负责出版印刷的衙门都在这里设分署,可以快速审核、印刷稿件。

京城的报刊不管总社在哪,在这里都有设分社。

张溥的《明报》作为京城四大报之一,在这里自然有据点。

——

几人来到的时候,明报分社的人员正在为报纸做排版。

看着印刷工、排版工、刻字工等忙忙碌碌,把一张试制的报纸印出来,再做仔细校对。陈继儒感叹道:

“这《明报》一个分社,就不弱于江南的书坊了。”

“以后印书不用去建阳,在京城就能出版。”

饶有兴趣地询问印刷价格是多少,打算把自己的文章印出去。

张溥笑着说道:

“眉公印书,哪里需要自费?”

“我就按最高的版税,给眉公四分之一。”

“这是最高的比例了,寻常人只能拿十分之一。”

“明智书坊为刘先生、徐先生印书,就是这个版税。”

以《刘宗周选集》和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为例,说明京城现在的出版规矩。

这两人能拿25%的版税分成,在京城已是最高。

其他名士想出版图书,一般只有10%到20%的版税率。

再低通常只能拿稿费,或者自费出版。

以陈继儒在天下间的名气,他有资格拿到最高的版税。

听着张溥的讲述,陈继儒哈哈一笑,颇是心动地道:

“昔年老朽曾著《百家粹言》,如今看来还有需要修订之处。”

“天如既然有意,我这新的《百家粹言》,就交给你出版。”

接受了张溥的好意,打算出版书籍。

张溥喜出望外,又试着道:

“眉公担任文思学堂山长,不知可有什么头绪?”

“若不嫌弃的话,小弟有些愚见。”

陈继儒抚须微笑,看着张溥说道:

“你张西铭和弟子同中举人,自然是极擅教人的。”

“这哪是什么浅见,是我应该洗耳恭听才是!”

一番话说得张溥大笑,向陈继儒道:

“眉公有所不知,司农寺和上林苑监负责的农业学堂,和农业科学院颇有关系。”

“吾师徐先生主持的农业科学院,有不少研究员在农业学堂做先生。”

“如今文思学堂最缺的就是先生,小弟可以让更多的科学院研究员,去文思学堂任职。”

“或者更名正言顺一点,把文思学堂改为科学院、文思院合办。”

一番话图穷匕见,想要把文思学堂纳入科学,作为科学的又一个传播点。

陈继儒只要答应这点,就无法依靠文思学堂建立新学派。

这让陈继儒深思,不知要不要答应张溥——

他和张溥的关系虽不错,和钱谦益却更亲近。

吸纳了东林党精英的实学派,才是他心中理想的合作者。

不过,正因为抱着这种想法的名士很多,他陈继儒对于实学派,没有那么重要。

钱谦益就算撷取百家,也不需要他指指点点。

而他自己创立新学派的话,没有核心宗旨不说,还不知道能不能立起来。面对实学、科学的挤压,有可能最先垮下来。

所以,面对张溥的建议,他心中犹豫的同时,有了待价而沽的心思,只是没说出口来。

张溥见陈继儒没有第一时间回绝,已经知道这位老先生不排斥科学,当即就向他道:

“我这科学,最初是源自徐先生的西学,是以西补儒的学问。”

“后来皇上觉得西学实在太狭隘,故而以儒家六艺中的数学为本,指点创立了科学。”

“皇家科学院,就是科学的聚集地,负责研究科学。”

“农科院、海科院、军科院,都是分院之一。”

“如今的科学,已融汇农家、兵家等学问。”

“学生欲用百家补儒,请眉公、芝台一同参与。”

正式邀请陈继儒、陈仁锡,加入他的科学派。

两人相视默然,一时拿不定主意。

科学这个名字他们是听说过的,但是却从没有详细了解。

如今听张溥讲述,才发觉不知不觉间,科学已壮大如此,并且有了科学院这个稳固的根据地。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就算科学不能大昌,也能像文思院那样,保住一块地盘。

如果再受到一些人认可,科学就会成为和实学并列的新学派。

两人加入科学成为这个学派的创始者,地位可想而知:

『宋儒治国失败,道学、理学已日落西山。』

『心学纵然有刘宗周,也免不了衰微。』

『今后是新学的天下,科学能否成为主流学派?』

揣摩着这个问题,两人想到张溥奉命和刘宗周、钱谦益一同主持四书五经校注,纷纷明白了皇帝的心意:

很明显,皇帝是打算用心学、实学、科学这三个学派,取代传统的程朱理学。

张溥的科学派现在看着弱小,但是等科学的理论渗入四书五经、被天下士子学习后,它就必然会成为当世显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