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重振大明(凤凰北斗)_第845章 科举改革深化(1 / 2)_崇祯重振大明最新章节免费阅读无弹窗_嘀嗒读书 "
本站备用网址:n1.49gtk.cc

第845章 科举改革深化(1 / 2)

二月十二日的经筵,对学术界的影响是翻天覆地的。

大明的经学、史学,都要因此改变。

也因为此,对这场经筵的结论朱由检和群臣都很慎重,由刘宗周、钱谦益主笔,撰写相关稿件。

直到二月十六日,经过内阁大学士审议、半月朝通过的经筵录,方才传播出去。

《京报》专门发行增刊,报导这条消息。

刚刚结束第三场考试的举子,看到的就是这个。

他们纷纷认识到,大明的科举将有大变:

“四书点校修缮,五经校注大改。”

“这科举的四书义和五经义还怎么考?”

“按旧学还是新学?”

这是举子们最关心的事情,他们中很多人不关心经书如何注释,更关心的是考试内容会不会变。

当今皇帝登极后,先是设立明法科、明算科,又提倡三场并重,提高了策论的地位。

这一切都表明皇帝有改变科举的意思,他们担心皇帝为了推行新经学,会把科举大变。

一时间,刚结束考试的举子,尽皆讨论这一点。

年轻的举子还好说,他们脑子灵活,自忖能学习新经义,甚至能和年长举子站在同一起跑线。

但是年长的举子,对此就不乐意了——

他们的思维已经固化,很难接受新经学。

而且这些人大多有家有业,根本没有精力,去学什么新经学。

出于未来参加科举考虑,他们认为经义不该变。

这些人有的唉声叹气,有的却想到了三年前的事情。

三年前参加戊辰科考试的举子能示威,难道他们辛未科的考生就不敢吗?

尤其是那些参加过三年前那件事的,开始积极串联,想要再搞一次大事件。

——

这些人的动向,很快被锦衣卫报到宫里。

朱由检在朝会上将此传给诸位大臣,笑道:

“大明的士子,在表达意见上很热情啊!”

“国会一定要设起来,给他们发表意见的权力。”

“有了正当途径反馈,他们就不用必须闹事了。”

“一万以上士子联名的,公民委员会必须在国会提案、国会必须给结论。”

将前段时间给民众的权力,放宽要求拓展到士人。

以当前这个时代来说,士人的影响力远比普通民众要大,他们联合起来,影响力远胜民众。

朱由检出于这点给士人权力,出身士人的群臣有的对此很高兴,有的却很不安。首辅韩爌说道:

“这个办法,是不是太纵容士人了?”

“臣以为应该严格执法,把不报备的机会,全部予以驱散。”

“不能再让民众闹事,不把朝廷的制度放在眼里。”

这显然很对官僚的胃口,刑部、大理院的大臣,纷纷支持此议。

也有人觉得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对此不太同意。

刘宗周就认为只要符合礼法,士子可以用任何手段。

朱由检的选择是抓大放小,把大的群体性事件拆分成小的,降低影响的同时,宣泄社会矛盾。

他向群臣说道:

“二百人以上集会必须报备,否则官府可以驱散,防止发生事故。”

“如果有不和平的举动、妨碍到公共秩序,官府也可以驱散,维护公共安全。”

“但是寻常的表达意见活动,那就不强行要求了。”

“国会和议会前还要建广场,留出空间供民众活动。在不影响出行的情况下,让民众发表意见。”

“君臣民共治天下,要给民众表达意见的权力。”

表明了自己的态度,进一步给民众放权。

群臣对此大多是欣慰的,因为这代表了皇帝和臣民共治天下的诚意。

他们作为臣子,同样能够受益。

但是也有一些官僚,对此很不舒服:

他们站在官员的立场上,本能地不希望官员权威受到挑战。

民众的任何做法,在他们看来都是挑事。

不服从官府管辖的,就是刁民恶徒。

可惜,他们的看法没得到皇帝认可。

当今皇帝坚持与臣、民共治天下,不愿和士大夫共治。

他们纵有想法,也难以发出声音来。

如今只能顺着皇帝的话语,先把承天门的事情压下去。

韩爌琢磨一番,说道:

“臣观锦衣卫的奏报,意图参加活动的举子,已经超过二百人。”

“如此人数,按朝廷的规定必须报备,否则可以驱散。”

“臣以为这些日子可多派锦衣卫监察,防备士子生乱。”

这完全是按朝廷法度,朱由检颔首认可道:

“若是不去报备,那就依法驱散。”

“但是如果报备的话,官府要不要批准?”

“承天门广场这一块,由哪个衙门管辖?”

这显然是个问题,因为承天门一带是东城区和西城区的分界线,两个城区理论上都有权力管辖,却又都不敢管——

因为广场东侧就是六部、西侧则是枢密院和锦衣卫,给东西城区的官员十个胆子,他们也不敢管这一带。

顺天府理论上倒是能管到,但是顺天府衙远在城北,根本顾不到这边。

所以眼看承天门广场有可能出事,群臣才猛然惊觉:

承天门一带没有了主管衙门。

这个漏洞显然是要弥补的,韩爌道:

“臣以为可设中城区,专门负责皇城周围事务。”

“否则涉及到宫里,东城区、西城区很难管。”

认为原本的五城兵马司改三城区不太合理,中城区仍有存在必要。

但是这样一来,刚刚梳理清楚没多久的东城区、西城区划分,可能就要乱了。

而且东西城区的连接,将会多出中城区这个阻碍。

朱由检不愿京城的区划太复杂,思考之后说道:

“中城区单设集议会,并且在承天门附近设办公衙门。”

“以锦衣卫为首,抽调中城兵马司、东城区、西城区、顺天府人员组成管理委员会。”

“中城区发生的一切事务,都可以提交管委会管辖,再由管委会决定,或者转交给东城区、西城区。”

设立一个协调机构,专门负责皇城周围。

这个机构的级别也够高,并且由近臣管理。

发生的任何事情,都有可能传到皇帝耳朵里。

这明显增强了皇帝对皇城周围的控制权,但是群臣对此,却不能明着反对——

否则就是图谋不轨、甚至怀有异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