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重振大明(凤凰北斗)_第845章 科举改革深化(2 / 2)_崇祯重振大明最新章节免费阅读无弹窗_嘀嗒读书 "
本站备用网址:n1.49gtk.cc

第845章 科举改革深化(2 / 2)

群臣商议之后,最终表示附议。

单设中城区确实有些没必要,管委会已经足以管好这一带。

然后,他们又商讨了管委会的名单,并且确定把承天门的事务,交给管委会审批。

具体到这件事情上,韩爌请示皇帝道:

“如果举子去管委会报备,是否批准他们?”

朱由检毫不犹豫地道:

“只要理由正当、又不妨碍公共秩序,那就可以批准。”

“以后承天门有可能经常举行活动,朝廷需要适应,不用大惊小怪。”

“国会小会堂就在旁边,民众提出的诉求,交给国会处理。”

直接把事情交给了国会,自己等闲不会出面。

只有国会和朝廷都解决不了时,他这个皇帝才会召见代表商议。

如此显然是把民众伏阕的对象转给群臣,皇帝隐在后面。

如果解决不了这类事情,就是臣子的失职。

皇帝的责任进一步降低,不需要面对民众伏阕。

韩爌等人显然能想到这一点,而且能猜出皇帝的用意。

但是他们原本就以民众代表自居,面对皇帝给民众让权,根本就没有反驳的机会。

刘宗周作为国会筹办的负责人,对此更是非常同意。

相关章程很快被定下,成为以后的规范。

——

不过这一次的举子集会,基本是不可能发生的。

因为在进士科的考试之后,接下来还要举行明法科、明算科。

而且等三科成绩出来,还有明经科、明书科这两门恩科考试,供相关举子参与。

在这些考试都没结束前,那些要应试的举子,不会有闲心参加集会。

所以朱由检表现得很重视,其实却根本没把一些举子的动作当回事儿。只是以此逼迫官僚,进一步给民众释放权力——

在很多方面,皇帝和民众是有共同语言的。

欺上瞒下、不负责任的官僚,才是他们的敌人。

朱由检成立国会,就是为了让官僚不再成为民众的代言人,他们再喊什么朝廷不应该“与民争利”,就能用国会顶回去。

至于国会和皇帝产生矛盾怎么办,君、臣、民三者相制衡,总比君臣对立稳定些。

只有官僚和民众争夺起来,皇帝才能更好地居中调节。

在确定如何应对举子动作后,朱由检又任命道:

“举人闹事,是因为他们的机会少、所以才有闲心。”

“现在朝廷空缺的职位多,明法科、明算科、明经科、明书科还要办,多录取些举人。”

“刑部尚书王永光,主持明法科考试。”

“户部尚书毕自严,主持明算科考试。”

“明经科考试,这次仍旧由刘先生主持,明书科同样用董先生。”

“这两门考试的章程需要立下来,继续进行完善。”

希望用两三次考试,把明经科、明书科的考试办法完善。

不过群臣对此,并不怎么感冒。

明经科和进士科的经义考试相差不大就不说了,明书科单独作为一科,也不是所有人都认可。

很多人都认为明经科录取的就是比较差的进士,明书科则完全没必要——

能在大明考上进士的,有几个书法是差的?

书法好就能成为进士,在他们看来拉低了进士的地位。

户部尚书毕自严道:

“臣以为明书科的名额,可分给其他几科。”

“三计司和三法司这些年变化很大,亟需人员补充。”

王永光附和此议,认为三法司确实需要更多人。

甚至他还盯上了明经科,认为两个恩科根本不用开办,可以把进士名额让给明法科、明算科。

这个提议,得到了一些臣子赞同。

但是刘宗周、董其昌等人,显然不会同意。

推行新经学的钱谦益等人,同样也不认可。他提议道:

“臣以为新经学的推行,可以率先在明经科。”

“在明经科的考试中使用新经义,其他几科暂时维持原样。”

“待到士子适应后,再完全用新经义。”

以此解决新经学和旧经学的冲突,减少学习旧经学的士子抵触。

出于稳妥考虑,群臣大多赞同此议。

认为新经学出现后旧经学仍要继续考,直到所有学子都转向学习新经学。

朱由检思考之后,却说道:

“明经科确实可以考新经学,它有保留的必要。”

“至于明书科,单考书法肯定不行,以后可以加上文字、句读、音韵、训诂等学问。”

“具体到最近几科,可以变为在考书法的同时兼考旧经学,在书法合格的基础上,按照经义水平排名次。”

“如此,新经学和旧经学就都有录取名额,不至于让学习旧经学的士子无路可去。”

这个调和办法,得到群臣称颂。

眼看学习旧经学的士子都要再次去承天门闹事了,他们当然要给这些人留出路。

让这些人占用明书科的名额,群臣都很认可。

但是也有些人,想到了皇帝用明经科和明书科考经学,却没提到进士科。

这是不是说皇帝对进士科有想法,想要进一步改革?

朱由检当然是有想法,而且之前就提到过。

他现在推行的三场并重是要求二三场策论合格,名次则看经义。

经义的地位仍很重要,是能不能考取进士的关键。

接下来他打算改成要求经义合格,按照策论排名次。

如此经义的地位就下降,即使学习旧经学的人,在考经义时多半也能合格:

“经义在进士科地位下降,新经学和旧经学对它的影响就不大了。”

“可以向天下士子说明,以后主要考策论。”

“擅长经义的,让他们主要考明经科、明书科。”

这是朱由检的解决办法,趁机降低八股文的地位。

如此改动,之前基本上是无法通过的,群臣对此很是反对。

但是这次的反对声,却一下子降了起来。

因为新经学取代旧经学后变成什么样,谁都无法预测。

降低它们的地位和影响,就成了现实选择。

很快,在韩爌等人的支持下,朝廷决定下一科考试重策论。

考试办法在会试结束后就公布,让学子提前开始准备,有足够的时间适应。

大明的科举改革,终于进入深水区,向朱由检设想的科举制度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