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重振大明(凤凰北斗)_第846章 崇祯石经和书法分级(1 / 2)_崇祯重振大明最新章节免费阅读无弹窗_嘀嗒读书 "
本站备用网址:n1.49gtk.cc

第846章 崇祯石经和书法分级(1 / 2)

朝堂上商议的结果公布后,应试举子的情绪,很快稳定下来。

其实他们都知道旧经学走到了末路,朝廷发展新学的决心不可改——

在此之前,心学就对程朱理学产生极大冲击。科举中曾出现阳明心学和老庄列释题目,带来很大混乱。

现在朝廷用新的注释规范科举内容,大多数学子是欢迎的。

只是因为年长举子已经无力重新学习,所以才被一些人挑动,想要闹出事来。

如今得知朝廷给旧经学出路,把明书科的一百进士名额专门留给旧经学后。他们的情绪迅速稳定下来,不再为学术上的事情而费心——

对于很多人来说,新经学和旧经学都是敲门砖。只要不耽误考进士做官,学术界的变动他们根本就不关心。

惟有那些读书入脑的,才会顽固维护理学。但是因为他们连进士都考不上,根本就发不出多大声音。

很多举子的注意力,开始转向明法科、明算科。

那些年过四十的举子,更是几乎都报名了恩科。

显然,他们知道朝廷的优待是不会一直持续的。将来学习新经学的士子占主流后,一定会提议取消对旧经学的优待。

这些年长的举人,迫切想要上岸,避免以后还要为科举的变动而担心。

朱由检看着报名恩科的人数一路上升,心中很是喜悦。

因为恩科是出自特恩,是他这个皇帝加恩士子的措施。参加恩科的人多,代表着他受士子认可、统治基础稳固。

看到参加恩科的举子多有年长的,朱由检想到先前的事情,和刘宗周、董其昌商议道:

“前宋科举,曾赐十举至十五举者出身,对进士六举、诸科九举者许奏名。”

“你们说本朝的恩科,对年长举子是不是同样这样优待?”

刘宗周闻言哑然,委婉劝谏皇帝道:

“进士取用,当以才学为先。”

“若以资历取士,臣恐出现冗官。”

三冗两积是批宋的重要内容,朱由检闻言点头,认同刘宗周所言。

他在思考之后,又说道:

“冗官之害,朕亦知之。”

“但是如今朝廷开拓海外塞外,需要更多官员。”

“而且推广新经学后,那些学习旧经学的年长举子,恐怕跟不上来。”

“对这些人总要给出路,不让他们对新经学产生抱怨。”

“安抚这些人的情绪,对新经学的推广大有好处。”

“先生作为四书五经校注的负责人,不可不考虑这一点。”

刘宗周闻言沉思,态度开始转变。

推广新经学是他同样看重的事情,因为他一身学问,都寄托在上面。

在重制礼乐顺利推进、立功有望的情况下,是否能顺利立言、把自己的学问流传下去,成了他关心的事情。

而且用新注释解释重制礼乐,同样有利于新的礼乐制度稳固。

再用德行树立标杆立德,成就三不朽的圣人。

所以他在听到加恩年长举子、有利于推广新经学后,顿时心动起来,出言道:

“海外诸藩开辟、边疆新设都护府,确实需要人教化。”

“如果有士子愿意去海外、塞外任职,臣以为可以特赐出身。”

朱由检见他认可,对此很是高兴,又向刘宗周道:

“如此,先生便在太学设个明经班,对参加恩科却没考中、但是愿意去海外塞外任职的,招收入班培训。”

“培训合格后拿到教师资格证等证书的,可以特赐明经出身,允许他们做官。”

“名额暂定为四百,不超过进士科人数。”

“具体如何培训,先生和翰林院商议,以君子六艺为先。”

“董先生也可参与,教导六艺中的书法。”

董其昌高兴地应下来,刘宗周则更高兴。

因为由他负责教导,可以把这四百人,全部转化为新经学支持者。

而且参加培训的肯定不止四百,那就意味着有更多的人支持新经学。

——

想要获得更多支持者的刘宗周,又提议道:

“四书五经注释,非一日之功。”

“臣以为可以先点校,确定四书五经句读。”

“仿照熹平石经刻石碑,立于太学讲堂。”

“参与的有功之人,可特赐明经出身。”

这个提议,得到朱由检的认可,他很是高兴地说道:

“汉有熹平石经,唐有开成石经,宋有嘉祐石经。”

“本朝先前没有,确实是个遗憾。”

“如今点校经书有刘先生、书写碑文有董先生,崇祯石经,确实应该立起来。”

“这件事情朕允了,就由内廷出资,在太学的辟雍大讲堂立石经。”

“将来注释完成后再刻一份,立在大学城清华园旁边。”

准许了崇祯石经刊刻,并且要刻两份。

刘宗周本来想劝谏一份即可,不用劳民伤财。

但是想想是内廷出资,有注释和没注释也可以称为两个版本,最终没有说出来。

辟雍石经和清华石经,就此开始筹备。

后来朱由检还为多个城市的书院赐下石经,并且出版印刷,让崇祯石经广为流传。

因为是官方定下的版本,崇祯石经的书籍很受欢迎。朱由检在刊刻崇祯石经上没有亏钱,反而还挣了不少。

其中的一个功臣就是董其昌,他用心书写的字体,让崇祯石经极为精美。

而且他此时也很高兴,因为皇帝让他书写石经,是莫大的荣誉。他的书法会像蔡邕那样,一直流传下去。

此时的他,庆幸于自己早早进京、并且在致仕后也没离去。否则远在家乡,哪有这个机会?

朱由检对董其昌同样很满意,因为这几年董其昌按他的吩咐,绘制了《京城清明上河图》、《己巳大阅图》、《琼华宴饮图》、《紫阁功臣图》等图画,可谓劳心劳力。

这些图像藏在内库中,以后的皇帝缺钱了,完全能拿出来拍卖。

现在,他还要董其昌留下一份遗产,作为官方字体。

他问董其昌道:

“先生的硬笔书法,摸索得怎么样了?”

“有没有摸索出左右横排和标点符号的书写方式?”

董其昌当即回道:

“硬笔书法如何写,臣已经摸索出来。”

“但是现在钢笔的质量还不行,需要用金质蘸水笔。”

“臣和文思院的工匠多番改进,能用不同的蘸水笔,书写出楷隶行草篆等字体。”

“如果使用速干墨水,还可以上下竖排,用于平时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