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重振大明(凤凰北斗)_第847章 钱谦益执掌翰林院(2 / 2)_崇祯重振大明最新章节免费阅读无弹窗_嘀嗒读书 "
本站备用网址:n1.49gtk.cc

第847章 钱谦益执掌翰林院(2 / 2)

袁可立听到后很是高兴,因为他先前已经和皇帝商议,要把宣战动员和紧急戒严等法案,交给军事委员会拟定。

宣战动员需要民众支持就不说了,有关戒严的部分,是他和皇帝的默契——

当初正是因为他用戒严权和皇帝做了交易,皇帝才一直保持克制,从来没有胡乱发布中旨等行为。

但他同时有一个隐忧,那就是将来皇帝滥用戒严权怎么办,会不会带来灾难?

所以,在皇帝提出要把紧急戒严的下发和解除办法交给国会军事委员会拟定、甚至写入礼法后,他心中十分喜悦。

这代表着,他当初留下的隐患被弥补,以后也不用担心因此被非议。

所以他很是高兴地道:

“钱太常深明大义,袁某代表枢密院谢过。”

“但是还有一个委员会,应同样纳入国会专门委员会之列。”

“去年陛下讲述安全需求,并成立公共安全委员会、国家安全委员会,协调相关机构。”

“臣以为国会之中,同样应该有安全委员会,制定相关法案。”

“戡乱救灾等事务,应当由安全委员会和军事委员会、公民委员会一起,共同制定法案。”

这件事情,同样涉及到一级委员会的调整,同时也在向朱由检争权。

在郑士毅和刘侨先后搞出各种事情后,袁可立已经认识到两个安全委员会的重要性,想要通过立法,把它们约束起来。

为了防止皇帝反对,他还把戡乱救灾事务拿出来,认为应该由安全委员会负责这方面。

朱由检对戡乱救灾自然很看重的,一直让袁可立负责这方面。

如今袁可立这个提议,无疑是将了他的军,让他不得不同意,设立安全委员会。

想着锦衣卫也确实需要套索,不能无序膨胀,朱由检认可道:

“安全委员会确实应该设立。”

“公共安全和国家安全都很重要,个人安全同样如此。”

“有些时候,个人需要把一些权益让出来,用以维护公共安全。”

“如何在确保公共安全前提的下,减少对个人权益的侵犯,需要安全委员会权衡。”

“食品协会、药品协会、卫生消防等涉及公共安全的团体,也需要安全委员会监管。”

“你们说,安全委员会是放在军事委员会之下,还是由哪个委员会,把专门委员会的名额让出来?”

钱谦益张口就说道德委员会,他提议道:

“道德评审之事,和教化息息相关。”

“臣以为可将道德委员会纳入教化委员会,空出的名额让给安全。”

这是他在奏疏中就提出的诉求,朱由检却没同意,说道:

“道德委员会之设,朕心里其实很不安。”

“因为朕担心,将来有些人会举着道德旗号,指责甚至残害他人。”

“所以这个委员会要单设,由道德高尚的君子负责,而且没有强制力。”

“和它关联的也不止有教化委员会,还有礼法委员会、监督委员会、公民委员会、经济委员会等,从礼义廉耻和纳税服役等方面,评判公众人物和公共团体道德,监督各个协会。”

讲述为何要这样做,钱谦益陷入沉默。

作为文人的他,显然知道道德评判的杀伤力,所谓士林清议,就是由此而来。

皇帝对道德委员会如此重视,他吸纳道德委员会的想法是不行了。奏疏的提议,皇帝只答应了一半。

这让他陷入思索之中,不知皇帝对自己到底是何态度?

陈继儒之前就得了提示,此时没那么多想法,主动道:

“华侨是侨居在外的公民,相关事务应纳入公民委员会,涉外时由外事委员会协管。”

“可让出专门委员会名额,转给安全委员会。”

朱由检颔首认可,确定新增军事委员会和安全委员会,取代宗教委员会和华侨委员会的地位。

国会的格局也基本确立,五院六部等朝廷机构负责的事务,都有相关委员会制定法案。

袁可立、陈继儒满意离去,钱谦益则有些失落,脚步也慢了点。

让他没想到的是,皇帝没过多久,又叫他回去,说是还有事交代。

心中疑惑的钱谦益,闷闷不乐地返回乾清宫,听到皇帝的第一句话,就高兴地险些跳起来:

“翰林院掌院?”

“以后由我兼任?”

有些不敢相信,钱谦益实在没想到,皇帝又送来了大礼。

朱由检肯定地点头道:

“礼部成尚书现在成了协办大学士,以后的精力必然主要在内阁那边。”

“礼部的事务,需要右侍郎李标分担。”

“他的身体不好,再兼任翰林院掌院就太累了。”

“先生年富力强,又是翰林院出身,正好多担待些。”

钱谦益对此当然很是欢喜,又期期艾艾地道:

“翰林院掌院,通常由礼部右侍郎兼任。”

“臣只是太常寺卿,身份是不是还差了点?”

这是想要升官,朱由检听得险些笑出来,却不能不憋着严肃道:

“嗯!确实差了一点。”

“正好礼部现在也缺人,钱先生就添注礼部右侍郎,多帮成尚书分担些事务。”

“这礼乐教化工作,需要先生多担待。”

钱谦益这下彻底高兴了,认识到皇帝要大用自己。

他现在加了礼部右侍郎,下一届就能至少成为左侍郎,甚至有担任尚书和入阁的机会。

反之,就只能再等一届,先当上右侍郎,才能继续升迁。

所以他对这个任命当然很高兴,更别说能执掌翰林院。

这可是内阁储才之地,大明的内阁大学士,基本都是出自翰林。

钱谦益只要仔细经营,就能用《春秋》注释拉拢一批班底,还是很快能大用的人才。

这对于刚从东林自立的他来说,显然非常重要。

实学派同样能到补充,由这些中坚力量完善。

朱由检也是因为这点,让钱谦益掌管翰林院。

同时,他希望改变一下翰林院的职能,承担更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