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重振大明(凤凰北斗)_第848章 翰林院八大学馆和期刊(2 / 2)_崇祯重振大明最新章节免费阅读无弹窗_嘀嗒读书 "
本站备用网址:n1.49gtk.cc

第848章 翰林院八大学馆和期刊(2 / 2)

新招收的庶吉士,在朱由检看来就相当于研究生。

他们将被分配到八大学馆,进行专门学习。

朱由检特意吩咐道:

“八大学馆,各由翰林学士负责,学士间无分高低。”

“今后翰林学士不限人数,基础级别是正五品,专门留在翰林院做研究,以资历和功勋晋升散官勋级。”

“其他不专注学术的翰林官员,则在担任讲读学士之后,外放出去做官。”

这是把做学术的和做官的分开,钱谦益疑惑道:

“如果翰林学士想做官,是否能转任实职呢?”

“外放出去的官员,能不能重新回翰林院?”

学者转任官员,后世也很常见。朱由检道:

“翰林学士学问深湛,做官自然是可以的。”

“但是因为没经过实职锻炼,只能任礼部系统的清贵之官。”

“外放后重新回翰林院任职,那就只能像先生这样,以礼部右侍郎身份,兼任翰林院掌院。”

钱谦益这下有些明白了,知道了两者间的分别。

不过他最大的认识,是觉得皇帝给了翰林官员在本院升迁的机会,不用必须外放出去做官。

这对内阁和礼部系统的后备人员培养是很有好处的,他作为这个体系的受益者,当然很是支持。

说实话,当今皇帝让翰林官员外出兼职,一些人是颇有非议的——

在他们看来清贵官员根本不需要做浊官,不用去做实职。

只是因为詹事府这个迁转机构被划入内廷,他们才不得不外放其他衙门才能获得升迁。

如今,皇帝多设翰林学士、并且以散官勋级提升他们的品级,这让钱谦益感觉又回来了,清贵官员仍旧能维持清贵。

所以他很是高兴地答应了这一点,打算按皇帝的要求改革翰林院。

不过朱由检对翰林院的改革,显然不止这些,他说道:

“翰林院以后实行导师制,庶常吉士考试入馆后,按意愿选择学馆、选择翰林学士做导师。”

“导师也可以选学生,每三年教导三到六个人。”

“学成之后可正式加入学馆专门做研究,也可以散馆后以翰林身份外放,兼职做地方官员。”

“入馆和散馆如何安排,都由翰林院掌院管。”

“但是也不能独断专行,要召集各学馆首席学士集议。”

“各学馆的事务同样如此,由翰林学士集议。”

这个集议办法,钱谦益能够理解。

但是导师制则让他有些迷惑,不知对自己是好是坏。

理论上说,他作为翰林院掌院,这一届的庶吉士都是自己选进来的,都能当作弟子。

但是这些弟子又要选导师,他们显然会和导师更亲近。

疑惑之下,钱谦益道:

“现在的翰林院官员多有外放兼职,恐怕找不到足够的学士。”

“是否能过几年学士积累够了,再实行导师制度?”

想要推迟几年,把自己的任期混过去。

朱由检当然不答应,说道:

“学士不够可以找大学士。”

“朱国祯、黄立极、张瑞图不都在修史吗?他们完全可以做史学馆的翰林学士。”

“尤其是张瑞图书法精妙,还可以去艺术馆做学士。”

“实在不够的话,董其昌也是翰林出身,身份和造诣都足以做艺术学士。”

“朝廷这么多致仕官员,还怕找不到足够的人做学士?”

钱谦益听到这些名字,惊得险些要叫出来。

此时他才明白,为何皇帝说翰林学士不再限制品级,原来是想让大学士回去。

这些人做翰林学士的资格当然够,但是他们回去了,自己这个翰林院掌院怎么办:

这么多的致仕大学士,自己一个小小侍郎,根本就没法管。

所以他请求道:

“朝廷优待大臣,方才许大学士致仕。”

“他们回到翰林院,也不应承担更多事务。”

“臣以为可称他们为翰林大学士,不参与翰林学士集议。”

“招收学生之时,也应限制他们的弟子在翰林院做研究,避免结党营私。”

这是在避免致仕大学士影响翰林院的事务,朱由检对此无所谓,点头道:

“先生看着去办,拟出一个章程来。”

“现在可以让致仕大学士和老翰林发挥余热,把八大学馆建起来。”

“以后还要制定更严格的制度,避免学问不够的人滥竽充数成为学士。”

“例如学术馆就可以建个期刊,发表达到要求的论文,只有论文达到一定数量,才能评选学士。”

祭出了论文数量要求,朱由检兴致勃勃地道:

“这个翰林院学刊,还可以接收外人投稿。”

“凡是达到要求的,都可以刊登上去。”

“如果文章多了一份期刊发表不完,还可以让各个学馆成立子刊,发表该学科的文章。”

“特别优秀的文章,还可以发行单行本,甚至扩充为图书,每年评出优秀作品来。”

“朕会从内帑拨钱成立学术基金,专门支持学术刊物和图书出版。”

如同支持技术研发一样,朱由检挥手拿出十万两银子,专门用于八大学馆和学术期刊筹办。

希望以此规范大明的学术研究,建立期刊体系。

在他的亲手指导下,翰林院学刊开始创立。后续还成立了经学、史学、哲学、文学、政治、经济、艺术、学术等子刊,形成了一个完善的体系。

很多学术界的争论,都是从翰林院学刊开始。

例如前段时间经筵后,泛起的对《古文尚书》的质疑。

很多人从梅鷟的《尚书考异》出发,研讨其中的问题。

这类学问因为太深入,普通读者很少关注。报纸也不乐意刊登,很少发表这类文章。即使偶尔刊登,也只是给一些有名的学术大家面子而已。

如今,有了专门的学术期刊后,那些研究学术问题的人,顿时找到了聚集地。

他们在期刊上广泛讨论,相互取长补短。

在越来越多的人参与下,《古文尚书》真伪,越来越是明白。

大明的学术期刊以此为出发点,树立各种规范。经学等学问的研究,自此日新月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