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格兰,伦敦,黑修士剧院。
被钱谦益提到的阮大铖,正在剧院里看戏。
这座剧院,是伦敦著名的私人室内剧场,专门为英国王室贵族演出。
阮大铖若非大明使者的身份,还无法入内观看。
此时在台上表演戏剧的,是在英格兰享有盛名的国王供奉剧团。
莎士比亚曾在这个剧团供职,这个剧团表演的莎氏戏剧,在伦敦享有大名。
阮大铖曾听皇帝提到莎士比亚,来到伦敦之后,自然要一观戏剧。
他虽然对英格兰语不够熟悉,但是身为戏剧大家,能通过台上演员的神态和肢体动作,看得出精髓所在。
此时,他就沉浸在《哈姆雷特》的演出中,对其极为赞叹。
尤其是听到“Alltheworld'sastage,Andallthemenandwomenmerelyplayers”这句话,明白其中的意思后,更是流下泪来:
『世间为舞台,冠笄皆伶人。』
『我也只是优伶、混迹于官场舞台啊!』
想到了自己因为官场争斗、流落此地的辛酸。
当年,他本是高攀龙的弟子,也是理所当然的东林党人。
甚至曾在弹劾史继偕等非东林官员上立下大功,被阉党列入《东林点将录》,号称天究星没遮拦,公认的东林干将之一。
然而,因为吏科都给事中的争夺,他不忿赵南星等人偏帮魏大中,一气之下,被魏忠贤拉拢投靠阉党。
结果职位是如愿以偿了,但是因为东林的巨大压力。他干了不到一个月,便弃官逃回老家,职位由魏大中接任。
也因为此,他和魏大中结怨,后来给魏忠贤献策,将魏大中贬官三级。
但是他怎么也没有想到,后来魏忠贤竟然把魏大中等人都杀了。甚至魏大中的长子魏学洢,都因此事而亡。
这下两家的仇就结大了,就连皇帝看到魏学洢的遗书后,都撤了他的官职,把他以贪腐罪名拿下。
虽然他在逆案中只定为六等,理论上还有起复的机会。但是作为“崇祯以后还不收手”的典型,他却知道自己在崇祯朝很难获得重用。
更别说弹劾他的是刘宗周,如今在主持重制礼乐。只要这个人在朝堂上一天,阮大铖就没有重返朝廷的机会。
也因为此,在皇帝派人询问他是否愿意出使泰西、搜集乐器和戏剧后,阮大铖立刻就答应了,加入孙元化的使团,谋求立下功绩。
这个使团里除了孙元化这个正使,大多都是阉党中人,被皇帝废物利用,丢到海上探路。
阮大铖知道此去九死一生,却仍旧积极学习,不但随孙元化、龙华民学习拉丁文,还受洗加入景教,成为景教会的一员。
也因为此,他获得了孙元化的信任,在经历千辛万苦、随着葡萄牙商船抵达里斯本后,他奉命率两条船北上,拜访荷兰、英格兰、法兰西等地中海以北国家。
因为葡萄牙和英格兰关系密切,阮大铖对圣公会从罗马教廷独立也很感兴趣。他首先抵达的是英格兰,出现在了伦敦。
此时的英格兰正处于查理一世统治,这个人娶了信奉天主教的法兰西公主做王后,亲近的主教也提倡天主教仪式,在英格兰遭到很大诟病。
但是对阮大铖来说,他却不在意这些。因为他需要的,不过是圣公会从罗马教廷独立的经验而已。
甚至因为景教会出自耶稣会,玛丽王后也和耶稣会有关系。阮大铖在英格兰很受礼遇,很快融入了上流社会。
此次看戏,就是受到英格兰国王邀请,和一众权贵观看。
——
看到阮大铖感动得流下泪来,查理一世等英格兰贵族,都是有些得意。
此时的欧洲,对大明还是很向往的。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还曾亲笔御书向万历皇帝致意。
只是因为探索航路失败,这封国书未能送达,直到三百多年后才寄到中国。
不过英格兰并未放弃努力,他们组建了东印度公司,负责和东方的贸易。
这个公司一度发展很快,甚至在日本建立了据点。但是因为荷兰的压力,不得不撤出日本。
不过最让英格兰人忿怒的,还是安汶岛惨案。荷兰人屠杀了十个英格兰人,昭示着两国在东方合作的破裂。
因为这件事情,东印度公司的股票急剧下跌,引起英国朝野的极大不满。
但是此时的英格兰实力不如荷兰,东印度公司无可奈何,撤出了南洋贸易,把力量转向印度。
如今骤然得知大明使者前来,他们怎不欢喜?
凡是持有东印度公司股票的,都热切盼望打开大明市场,与大明通商贸易。
甚至一些贵族,还想着独立组建船队,前往大明贸易。
查理一世想的也是如此,他因为和议会的矛盾,财政很是紧张。
在阮大铖代表大明到来后,他就期盼着用王室力量掌握东方贸易。
眼看戏剧结束,查理一世用拉丁语问阮大铖道:
“阮,你觉得这个戏剧怎么样?”
“大明皇帝会不会喜欢?”
阮大铖擦了擦眼角泪珠,同样用流利的拉丁语赞赏道:
“吾皇在派我出使时,就特意提到了莎士比亚的戏剧。”
“如今一看,果然不凡。”
“特别是这座剧院,很适合贵族观看。”
对戏剧和剧院都很赞赏,并且认为很符合皇帝提倡的话剧戏。
更多的使用对白而非唱腔的话剧戏,就适合在小剧场观看。
完全封闭而不受风雨影响的室内剧场,也一定会受贵族喜欢。
阮大铖此时完全明白了皇帝为何提到莎士比亚戏剧,这种戏传到大明后,一定会对大明的戏剧带来改变。
话剧戏将加快成熟,成为主流戏剧。
只要想想,阮大铖就觉得兴奋,觉得将来的戏剧史上,一定有自己一笔。
所以,他当即提出深入考察剧场,并且希望查理一世派遣剧团,前往大明演出。
此时海上航行的风险很大,路上不知要损失多少人员。但是查理一世不在乎,当即就表示会派遣几个剧组,去大明交流演出。
尤其让他欣喜的,是阮大铖表示可以用英语演出,不用翻译成拉丁文。
这对刚完成《圣经》翻译不到二十年、树立现代英语规范的英格兰语来说,可谓是极大的肯定。
周围贵族听到后,都是很有自豪感。
阮大铖则在心中暗笑,因为这是皇帝的交代。
当今皇帝并不希望欧洲都用拉丁文,鼓励他们和各国用本国的语言交流。在将来根据拉丁文和中文字典,创作当地语言字典。
阮大铖虽然觉得这样交流起来会更麻烦,却也能明白皇帝的用意:
显然,皇帝不希望欧洲出现统一的国家,故而鼓励各国用不同的文字和语言。
在顺手完成这个任务后,阮大铖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