媳妇邓晓阳我叫李朝阳(邓晓阳与李朝阳)_第988 章 黄老县长碰壁东原,华西书记突访国企(2 / 2)_媳妇邓晓阳我叫李朝阳最新章节免费阅读无弹窗_嘀嗒读书 "
本站备用网址:n1.49gtk.cc

第988 章 黄老县长碰壁东原,华西书记突访国企(2 / 2)

旁边有个客户见状,好奇地问道:“杨老板,怎么不接电话啊?说不定是有什么重要的生意上的事情呢。”

杨伯涛满不在乎地笑着说:“只要咱们今天这事儿能顺利干成,还管什么电话不电话的!再让棉纺厂亏损两年,到时候就能申请破产了。等厂子一破产,咱们几兄弟集资把厂买下来,往后可就都是咱们自己的天下了。”

另一个客户微微皱眉,有些担忧地说:“就怕这棉纺厂一直亏损下去,还没等到破产,市里就先采取行动了。听说郑红旗马上当副市长,估计市里会让他分管国有企业。他在基层干过,有丰富的经验,要是他派个新厂长来,杨哥,那咱们之前打的算盘可就全落空了。”

杨伯涛嘴角微微上扬,自己早就做了打算,再和柳如红慢慢拉近关系了,杨伯君露出一丝似笑非笑的表情:“经营国有企业啊,最‘高明’的做法可不是让它盈利。你想想,要是厂子盈利了,那些有关系、有背景的人早就盯上了咱们的厂,那里轮得到让咱们来当厂长、副厂长呢?最好的状态就是让厂子维持在不亏不赢的水平,这样一来,那些有点关系的人都不屑于来当书记、厂长了。”他一边说着,一边捏着手中的酒杯,轻轻摇晃着,里面的酒水泛起一圈圈涟漪,“把国企做成盈利,那难度可不小,但要做成亏损,简直太简单了。比如说,我今年厂里盈利了50万,我花60万去升级设备,这不就亏损10万了吗?操作起来容易得很。”

众人正说着,杨伯涛的大哥大又不合时宜地响了起来。这次,旁边的两个人急忙劝道:“大哥,还是先接电话吧,说不定真有什么要紧事呢。”

杨伯涛无奈地叹了口气,他潇洒地拿起大哥大,靠在椅背上,故意拖着长音问道:“哪位啊?”

电话那头传来一个严肃的声音:“杨伯涛同志吗?我们是市纪委的同志。现在我们要到棉纺厂做一些调查工作,请您做好配合啊……”

杨伯涛一听这话,原本红润的脸色瞬间变得煞白,心中暗道:“我精心谋划做空国企的梦想,难道这么快就被发现了?这不可能啊!我一直做得很隐秘,怎么会呢?”

挂断电话后,杨伯涛感觉自己的手脚都有些发凉。他知道,市纪委书记林华西到东原之后,雷厉风行,配合市委书记钟毅查处了不少领导干部的违法行为,在当地素有“林包公”的美誉。如今林华西要约见自己,他的内心充满了恐惧,仿佛有一只无形的大手,正紧紧地扼住他的喉咙。

旁边有个客户关切地说:“厂长,您现在喝了这么多酒,就这么去见市纪委书记,恐怕不太妥当吧?万一说话有个闪失,可就麻烦了。”

杨伯涛虽然内心慌乱不已,但多年在商场和官场摸爬滚打的经验,让他还保留着基本的思考能力。他犹豫了片刻,咬咬牙说道:“问题不大,企业有招待客户的权利,这是很正常的事情。你们先在这儿吃着,我回厂里安排一下。下午两点半,纪委书记要亲自来厂里和我谈话。”

说完,他一把抓起放在旁边椅子上的牛皮提包,转身匆匆离开包间。出门后,他立刻从提包里掏出大哥大,拨通了厂办主任柳如红的电话。电话一接通,他就急切地说道:“柳如红,立刻通知整个棉纺厂,全体行动起来打扫卫生,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在岗待命,不得有误!”

挂了电话,杨伯涛一路小跑来到停车场,打开车门,钻进自己的车里。他发动汽车,一脚油门踩下去,车子如离弦之箭般朝着棉纺厂疾驰而去。回到棉纺厂后,他连办公室都没回,径直奔向宿舍。他站在洗手台前,打开水龙头,接了一捧凉水,猛地扑到脸上,试图让自己清醒一些。随后,他拿起牙刷,迅速挤上牙膏,在嘴里用力地刷了起来,一边刷还一边对着镜子吐掉泡沫,希望借此能减少身上的酒味。

刷完牙,他回到办公室,打开衣柜,挑出一套平时舍不得穿的西装换上。他仔细地闻了闻西装,确认没有什么酒味后,才微微松了一口气。接着,他把几个副手喊进了办公室。

在棉纺厂,杨伯涛拥有绝对的权威,几千人的大厂,他这个党委书记就如同“土皇帝”一般,说一不二。副手们平日里在外面也是风光无限,可在他面前,却都毕恭毕敬,大气都不敢出。杨伯涛恶狠狠地扫视了众人一眼,心中暗自思忖:这些人平时虽然被我管得很严,但也没少跟着我捞好处。况且,不少人都是我的嫡系,我可不能表现得太过惊慌失措,免得让底下的人觉得我沉不住气,乱了军心。

杨伯涛清了清嗓子,开口说道:“同志们都来了啊。现在马上就两点了,两点半市纪委书记林华西要来厂里视察,说不定还会和个别同志谈话。大家都知道,咱们棉纺厂现在经营困难,干部职工心里难免有些意见,这都很正常。

但是,厂党委和行政一直在想尽办法,努力让厂子恢复运转。作为党委书记,要是林书记找我问话,我肯定会讲团结、讲大局、讲未来,维护好咱们厂的形象。但我也要提醒大家,稳定压倒一切,这可是中央定的基调。堡垒往往都是从内部被攻破的!厂里要是有什么问题,大家可以找我反映,千万别一杆子捅到上面去。到时候事情闹大了,收不了场,对谁都没有好处。”他的这番话,看似语气平和,实则威胁意味十足,就是要让大家在林书记问话的时候,保持沉默,心里清楚哪些话该说,哪些话不该说。

安排完这些,杨伯涛看向柳如红,问道:“如红,我之前交代你给各车间传达的要求,都传达到位了吗?”

柳如红连忙起身,恭敬地回答道:“杨厂长,各车间主任都收到通知了,他们都在全力管好自己的人,您放心吧。”

杨伯涛点了点头,接着说道:“同志们,困难只是暂时的。现在还有半个小时的时间,各厂领导到自己包保的车间走一走、转一转,和工人们做做思想工作,别把什么问题都摆到领导面前,让领导为难。咱们自己能解决的,就尽量自己解决。”

众人领命后,纷纷按照要求前往各个车间。棉纺厂一共有六个生产车间,其中一个正在停产检修,其他五个基本处于正常运转状态。厂领导们在各个车间转了一圈,汇总了情况后,便带着一群中层干部,来到棉纺厂广场,等待林华西的到来。

两点半,两辆黑色的轿车准时驶入棉纺厂的大门。杨伯涛站在广场上,不经意间伸手拿出手绢,擦了擦手心。他这才发现,自己的手心里全是汗。车子缓缓停稳,杨伯涛强装镇定,快步上前,伸手为林华西拉开车门。林华西面色严肃地从车上下来,市纪委的几个工作人员也迅速从另一辆车上下来,跟在林华西身后。

杨伯涛平日里十分注重厂里的宣传工作,主干道两侧都摆放着精心制作的宣传展板,上面的内容丰富多样,色彩鲜艳夺目。他走上前,满脸堆笑地主动邀请道:“林书记,您看是先看看我们厂的展板,了解一下我们的企业文化和工作成果,还是咱们直接去车间考察一下生产情况?”

他心里打着自己的小算盘,想通过这些方式拖延时间,等饭点到了,就邀请林华西去饭店吃饭。在他看来,只要能把林华西请到饭桌上,就算厂里有些非原则性的问题,也能通过吃饭沟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这也是东洪不少干部一贯的处事方式,不管什么事情,都喜欢靠吃饭来“联络感情”,解决问题。

然而,林华西对这些套路显然不感兴趣。他微微皱了皱眉头,摆了摆手,说道:“今天就不必了,咱们直接去你办公室吧,我有些事情想和你好好聊聊。”

杨伯涛心中一紧,但也不敢违抗,只好陪着笑脸,领着林华西一行人前往自己的办公室。进了办公室,林华西毫不客气地坐到了主位上。他看了看杨伯涛整洁的办公桌,心中对这个厂长的第一印象还算不错。两人先是闲聊了几句无关紧要的话,但杨伯涛心里清楚,这不过是暴风雨来临前的平静,他的手心又开始微微冒汗。

闲聊了一会儿后,林华西话锋一转,开门见山地问道:“我问一下,你们厂是不是和龙腾公司搞了个客车投资活动?具体是怎么回事,你详细给我说说。”

杨伯涛不敢隐瞒,老老实实地汇报了公司投资客运公司的原因,包括当时的市场形势分析、预期收益等,说得头头是道。

林华西听完,点了点头,接着问道:“那这个投资的收益率大概是多少呢?”

杨伯涛想了想,回答道:“大概20%左右吧。每个月会根据实际运营情况有一些浮动,但基本都在这个水平上下。当初我们和龙腾公司签过详细的合同,上面都有明确规定。林书记,您也知道,我们做生意,总不能做亏本买卖吧?”

林华西再次点点头,对这种投资方式表示认可。毕竟,年收益能达到20%,这可比棉纺厂单纯纺纱的生意利润要高不少。

两人又闲聊了几句,林华西看似无意的问道:“柳如红是你们厂的什么人?”

杨伯涛心中一惊,他没想到林华西会突然问到柳如红。他稍微犹豫了一下,回答道:“柳如红是我们厂的厂办主任,之前是后勤科科长……。”

他心里暗自琢磨,林华西为什么突然问起柳如红呢?他本想趁机夸几句柳如红工作认真负责、能力出众之类的话,但又怕林华西是为了查柳如红的问题而来。万一自己夸错了,岂不是“拍马屁拍到马腿上”,给自己惹来不必要的麻烦。

林华西似乎没有察觉到杨伯涛的心思,继续问道:“你知道柳如红一个月拿多少钱吗?”

听到这句话,杨伯涛心里“咯噔”一下,他瞬间明白,林华西亲自来厂里,恐怕不是为了自己这个厂长,而是为了柳如红。但一个小小的厂办主任,竟然能让市纪委书记亲自过问,这背后肯定和郑红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在心里快速盘算着,想了想后说道:“具体的数目我不太清楚,这些都是分管副厂长和财务科在经办,我平时主要抓厂里的整体经营和发展方向,这些具体的财务细节,过问得比较少。”

林华西听了,微微沉吟片刻。他心里清楚,自己作为纪委书记,亲自到一个国营厂来问这种事情,已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身份。如果再去问财务科长和副厂长,那就更失身份了。他转头对旁边的工作人员耳语了几句,然后又和杨伯涛闲聊起来。

杨伯涛见林华西没有继续追问柳如红的事情,心里稍微松了一口气。他按照惯例,开始汇报棉纺厂的经营和投资情况,包括厂里的生产规模、产品销售渠道、资金周转等方面的问题,说得滔滔不绝。林华西曾担任过省煤炭局局长、煤炭总公司一把手,对企业经营管理十分内行。他一边听,一边在心里分析着杨伯涛汇报,待杨伯涛汇报完之后,林华西突然问道:杨厂长,不对吧,按照你的说法,你们厂里三年就升级了两次纺织设备?这明显的有问题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