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了,还有一件事,也真是的。
自己回卧室后过了一会儿,想起某人沙发上没毯子盖,正好自己也口渴,便找了条毯子,顺便出来喝水,结果出来一看,某人在卫生间里。
一开始没觉得,结果等了一会儿,发现不对,甚至还听到了奇怪的声音。
再然后,明知应该当做什么都不知道的,却鬼使神差的一直在客厅等着,当时的心思也很奇怪,一方面是想确认些什么,另一方面就是纯纯故意了。
果然,门一开,某人当时的样子简直不要太明显了,虽然某人主动解释说是在解大手,呵呵,真的吗?确定吗?那看来某人便秘的更严重嘛?
哎哎哎,天啦,沈萱你又在想什么?
虽然但是,这就是沈萱在面对某人时的思维状态,直白一点的说,就是过去的,或者对待其他任何的一切思维行为准则,却在撞上了某人后全面失效,没有作用,仿佛某人就是一个特殊的例外!
为什么会这样呢?
到底为什么呢?
因为,这正是喜欢一个人时的真实反映啊!
所以为什么说,人不能对未经实践检验的事情随随便便的就抱有莫名的自信,因为当初一切刚刚开始时,沈萱幻想预设的喜欢上一个人的样子可完全不是这样的。
所以,新的问题又来了。
后悔了吗?
或者说落差了吗?
按道理说,答案应该是肯定的,但事实上往往就是不按道理走。
事实上,虽然很多事情都没有按着自己的预期走,但那些预期之外的反而给了沈萱一种新的体验感,甚至一种特殊的在不断验证自己从而发现自己的过程。
对,激发!
一种所谓的激发机制!
这还是某人先提出的概念,说是自己成功的激发了他,如果没有自己的话,他从没有想过会有今天的他。
同样的道理,沈萱承认自己也是一样。
她一开始预想和某人之间应该是相互的欣赏,高度的契合。
然后自己温柔的对他好,他永远懂自己的处处都有回响,然后彼此都有着独立的自我和各自的追求,他是一棵橡树,而自己是他身边相互守望的一棵木棉花。
可结果呢?
结果!
现在!
沈萱感觉自己哪是什么木棉花啊!
甚至更直接一点的承认,当初对徐沐璇怀有偏见,心里便多多少少会有一个声音在暗示自己,强调自己跟徐沐璇不一样。
结果现在,不一样吗?哪里不一样了?
什么欣赏什么契合什么懂他?不要。好累。
至于什么管好自己的脾气,给他所有的温柔?也不要。他不配。
总之现在只要他在身边,在眼前,特别是在他怀里的时候,沈萱便越来越忍不住的想要跟他闹性子。
然后一想到什么,就立马第一时间想到他,想和他一起。
什么这啊那的,都不想管了。
要不然要某人干嘛?
其实吧,沈萱知道这一切都是因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