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虽然不偏向皇太孙,但也没必要刻意去阻止皇太孙的安排。
再者,他所代表的寒门势力在朝堂上本就相对式微,如果贤王和世家执意要争夺这个职位,他也难以左右局势。
而且,王清晨任职时间短,不容易被各方势力拉拢和掌控,说不定放在这个位置上,还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更何况,这个职位以往每次讨论人选时,都会出现各种问题,背后未尝不是诸臣之间的倾轧。
如今若再不定下,恐怕会沦为朝堂上的笑柄。
此外,他隐隐觉得,陛下或许也倾向于这个选择,毕竟太孙难得在这件事上发声,陛下大概率会给予支持。
景佑帝又问道:“中书可有异议?”
此言一出,便基本定下了基调。
“中书无异议。”中书令深知圣意,作为陛下的得力助手,揣摩上意本就是他的本职工作,自然不会提出反对意见。
“那便照此执行吧!”景佑帝一锤定音,语气沉稳而有力,不容置疑。
尚书令王冕虽然有些失望,但倒也没有太过气馁。
毕竟新任考功郎中算是太孙的人,在这场权力角逐中,虽然没有完全达到世家的目的,但也不算太亏,勉强能够接受这个结果。
而梁朝则兴奋不已,他监国近三年,手中虽然有不少棋子,但真正能够在关键时刻发挥关键作用的却寥寥无几。
如今自家兄弟坐稳这个位置,对他来说,未来可操作的空间就大多了,许多计划也能够顺利推进。
就这样,王清晨的职位尘埃落定。
时隔三年,他的名字再次在朝堂之上引起众人的关注。
然而,任职通报来得太过突然,让王清晨有些措手不及。
“明天便要去任职?这般着急吗?”他看着手中的通报,心中满是疑惑。
即便早有心理准备,也没想到会如此仓促,就好像朝会刚一结束,任职通知便马不停蹄地送了过来。
仔细查看通报中夹带的梁朝的书信,王清晨渐渐明白了其中缘由。
“殿下请您赴任后务必和赵尚书商议,将事情办好。”前来传信的小吏轻声说道。
王清晨心里清楚,京察最重要的并非人脉关系,而是考核的标准和流程。
而他,便是那个制定标准和流程重任的人。
显然,梁朝对往年的京察结果并不满意,此次让他赴任,就是希望他能够大刀阔斧地改革,真正严格地考核一番官员。
王清晨明白梁朝的用心,他确实想亲贤臣、远小人,整顿朝纲。
然而,京察又岂是想象中那般简单?官场如江湖,其中的错综复杂超乎想象,天下乌鸦一般黑,有时候太过认真,反而会适得其反。
不过……
既然皇孙殿下想搅动风云,他自然愿意奉陪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