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创业实录(恶的呃呃呃)_第一百六十四章 粮食交易和饥荒(1 / 2)_非洲创业实录最新章节免费阅读无弹窗_嘀嗒读书 "
本站备用网址:n1.49gtk.cc

第一百六十四章 粮食交易和饥荒(1 / 2)

一段时间后,名为“罗曼诺夫”的公司在东非注册成立,阿列克谢夫妇直接用沙皇家族的名作为这家公司的名称,重点经营服饰,香水和珠宝三大领域。

珠宝产业,在东非算是一个比较热门的产业,比如金刚石,坦桑石,翡翠,欧泊,绿玉髓,绿松石,玉石等等,本身非洲在珠宝领域就有比较优异的自然禀赋。

在世界各个大洲中,公认亚洲和非洲在宝石资源上最优异,而非洲的许多宝石产区又刚好集中在东非境内。

前世赞比亚,坦桑尼亚,马达加斯加,津巴布韦,南非都是重要的宝石产地。

同时东非作为中西文化融合的国度,这使得东非在珠宝产业上更具有包容性,就比如玉器这种典型的东方文化器物,在东非也颇有市场。

有着俄国皇室这块招牌,“罗曼诺夫”的品牌的发展自然也顺风顺水,这使得其成为了东非日后奢侈品领域的代表企业之一。

对于这家新成立的企业,东非政府自然也是大力支持的,因为东非作为世界上最年轻的国家之一,本身缺乏历史和文化上的底蕴。

这使得东非在高端文化商品领域的竞争力十分薄弱,虽然罗曼诺夫来源于前俄国,但也为东非开辟了新的赛道,为东非社会创造就业和税收。

……

1931年10月7日。

莱茵市,苏联驻莱茵贸易代表处。贸易代表处是苏联的对外贸易委员会在世界各国设立的特殊机构。

负责苏联和世界各国的贸易活动,一般设置在各国的首都,或者发达城市,亦或者是一些和原俄国有深刻影响的地区。

就比如伦敦贸易代表处,柏林贸易代表处,莱茵贸易代表处,巴黎贸易代表处,都是在其他国家的首都地方。而纽约贸易代表处,申城贸易代表处(远东帝国),伊斯坦布尔贸易代表处,这都是所在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

最后一种情况比较少见,代表是远东帝国的哈尔滨贸易代表处,原俄国的势力曾蔓延到此地。

实际上,苏联在东非设置的贸易代表处不仅只有莱茵市一处,还有达累斯萨拉姆市也有一处。这也反映了现在东非和苏联之间的贸易,还是比较活跃的。

而这段时间里,莱茵市的苏联官员比较忙碌,因为根据往年习惯,这段时间正是苏联农业丰收,粮食出口的重要时候。

不同于往日,今天早上莱茵市贸易代表处的特派员坎托罗维奇,先召开了一次内部秘密会议。

“诸位同志,我要向大家告知一封今天凌晨由莫斯科发来的重要电报消息,这件事十分重要,因此,在座的所有人,接下来都要签署保密协议。”

坎托罗维奇如此严肃的通报,让贸易代表处会议室里的所有人都坐立不安起来。

联系到此时苏联国内的情况,加上贸易代表处这个敏感的单位,他们的第一个想法是贸易代表处出了问题。至于什么问题不重要,可能一件小事,就有可能上升到政治层面。

毕竟这里可是东非,一个封建和资本主义混合的国度,按照苏联的定义,东非简直就是世界上最邪恶的国家之一。

但是贸易代表处因为工作原因,又不得不和东非进行接触,而这个过程中,哪怕是一句无心之言,或许都有可能成为自己接下来命运的节点。

坎托罗维奇把他们的反应看在眼里,他拍了拍手,把所有人的注意力转移到自己这里。

“你们不用胡思乱想,这次会议的目的并非和政治有关,而是关系到国家交给我们的重要任务,接下来,莱茵市贸易代表处将是执行这项任务的重要一环。”

“这份命令由约瑟夫同志亲自下达,根据他的指示,我们在近期和东非的粮食贸易结算中,一方面要加大对东非的粮食等商品出口,另一方面,为了国家发展需要,从东非进口大量廉价粮食。”

东非一直都是苏联农业的重要买家之一,就比如小麦,燕麦,黑麦等,虽然东非也产小麦,但是东非本国小麦的质量是不如苏联的,加上近些年来,因为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东非小麦减产,因此对小麦的市场需求,一部分就分摊到国际粮食市场。

这种情况并不奇怪,就比如东非还从阿根廷,巴拉圭,远东帝国等地区进口小麦,来平衡贸易或者补充国内市场需求。至于燕麦,黑麦这种农作物,东非更是因为气候原因,几乎没有规模种植了。

贸易代表处的粮食贸易负责人阿布拉姆有些疑惑的问道:“特派员同志,你的意思是我们一边扩大对东非的粮食出口工作,一边又要从东非购入大量粮食,这岂不是有些矛盾?”

任谁听了刚才坎托罗维奇的话,都会这样想,毕竟这样一来一回,有几分瞎折腾的意思,苏联把粮食卖到东非,然后再把东非的粮食买回国内,必然要承担更多的运输成本问题。

而且苏联本来就是粮食出口大国,采购大量的东非粮食,就更不符合常理了。

阿布拉姆的这种想法并不奇怪,在1931年以前,包括俄国,苏俄再到苏联,这段时间里,苏联(俄国)确实都是粮食出口大国,除了部分特殊时期以外,比如一战还有内战期间。

因此,在阿布拉姆等人的思维里,苏联并不缺粮食,现在大量进口东非粮食就显得格外不合理。

可是,他们没有意识到,如今苏联的农业发生了巨大变化,而这个变化正是在一五计划期间发生的,那就是苏联农业集体化。

到了1931年,苏联的农业集体化基本完成,全国各地都建设了集体农庄,土地重新收回,并且一切生产资料共享,同时苏联对地主和富农进行了严厉的打击。

这导致1931年,苏联农业产量下滑,但是,在一五计划期间,苏联的政治宣传上,却完全不是如此,各种报纸新闻上,都是集体农庄和合作社建成后,全国农业产量大丰收。

各地给出的理由也有理有据,什么集体化后农庄农户生产热情大幅度提升,水利建设大幅度增加,机械化水平提高,农药化肥使用量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