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父,是想我了吗?”
王小北进门就笑着调侃起来。
只见安爷正坐在堂屋里,喝着粥,桌上摆着两只切开的咸鸭蛋。
见他进门,随口问了句:“来点儿不?”
王小北笑着摆手:“算了,年轻人还是喜欢干的,粥喝多了总觉得不顶饿。”
安爷撇了撇嘴。
打量了王小北一番,才开口:“如果可以,帮我弄些粮食来,回头我给钱。”
王小北一时愣住,好反问:“打算送人还是卖?”
安爷的口粮向来没缺过。
不可能不够他吃。
即便偶尔送人,只要量不大就没事,毕竟他总会留意着补充。
至于安老到底能吃多少,他也从不过问。
老先生瞪了他一眼:“怎么着?送人跟卖,价钱还不同啊?”
“师父,你误会了,送人的话,我要是收你的钱,那不成大逆不道了嘛。”
王小北嘴角挂着笑。
他故意顿了顿,一脚跷上了凳子,“但你要是想拿去换钱花,怎么也得分我这徒弟点跑腿费,对吧?”
这区别可大了。
以前收安爷的钱,那是情非得已。
现在手头宽裕,犯不着靠这赚小钱。
安爷拿去换钱,或者帮人代购不挣钱,这事儿可能性不大。
安爷目光一转,落在了他跷起的脚上。
王小北见安爷嘬了下筷子尖,把筷子倒转,连忙把脚缩回。
这架势,是要教训人。
见状,安爷把筷子重新正过来。
“行吧,数量不少,你开个价,每斤多少钱?”
“不少是多少啊?”
“几百斤打底吧。”
王小北一听,撇了撇嘴,“我还以为多大个数呢。”
就算按黑市价,每斤也就1块上下,全加起来也就几百块的事儿。
但是,安爷又补了一句:“每个月都要,到什么时候,看情况再说。”
王小北心里盘算了一下。
还有近两年时间呢。
就算按安爷说的,一个月最多1000斤,两年也就2万多斤。
上次买石头,他就花二十多万的侨汇券。
那时候粮票兑换率还没现在高,100元侨汇券只能兑十二斤粮食,不过量大。
这些侨汇券,只有华侨能用。
城里新开了侨汇粮供应点,光卖粮食,不像侨汇商店还得凭证进。
有粮票就行。
他那堆票闲置着也是闲置。
想到这,他开口提议:“正好我这儿有侨汇券粮票,要吗?细粮的。”
侨汇券粮票,专买大米、面粉、糯米、豆类这类细粮。
边说边从口袋里掏出来,
往桌上一摊。
“一共1000斤的票,后面再给你带。”
安爷琢磨了一下,问:“每斤卖多少?”
“师父,这得你说了算。自己的朋友亲戚,交情深,意思意思就行,真要是家里紧巴,白送都行,我也不在乎。”
安老闻言想了想。
放下碗筷,回屋取了三根小黄鱼,“不能叫你吃亏,拿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