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洲在建立之初,就开始大力普及义务教育,凡治下之民年满六岁,皆需接受四年的免费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的普及,不仅可以提高新华国民的综合素质,为蓬勃发展的工商业提供初具文化知识的劳动力资源,还能借此将民族和国家的概念强行灌输到新华的下一代的脑海里,让所有新的一代新华人,从小就确立共同的价值观,塑造共同的文化和历史。
新洲大学作为新华高等学府体系的先驱,其建立也远不止是一所普通学校的创办,而是一场文明的重塑和科学技术传播的系统工程。
这座矗立在新洲大陆西海岸的学术殿堂,承载着穿越众诸多重要的历史使命。
首先,它是科学火种的培育基地。
在这个欧洲大学仍被神学和哲学统治的时代,在大明诸多书院以及国子监仍以儒学、经学为主要学习内容的传统教育背景下,新洲大学率先将数学、物理、机械、化学,乃至农学等近现代科学纳入核心课程体系之中。
那些在欧洲被教会压制的科学理论,在大明部分迂腐文人斥为奇技淫巧之术,却在这里成为学子们每日研习的内容。
天文台的望远镜不仅观测星象,更象征着新华人探索未知的勇气。
医学院的解剖室打破传统禁忌,彰显着求真务实的精神。
另外,它也是继中小学教育后,民族融合的最后催化剂。
在校园里,来自大明、朝鲜、日本,乃至西裔的学子同堂求学。
他们同处校园,消弭了出身的差异,共同的学业,又创造了彼此交流的空间。
在“格物致知”的校训下,不同背景的年轻人逐渐形成共享的知识体系与社会价值观,为进一步构建“新洲华夏人”这一全新民族认同奠定基础。
最重要的是,它还是国家发展的智力引擎。
大学课程设置与新华产业需求紧密衔接,农业系的研究直接服务于农作物的持续改良和粮食增产,机械系的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
这种“经世致用”的创学理念,使得新华高等教育不再是大明书生那般空泛而谈,也不是欧洲神学教士那般虔诚宗教,而是成为推动新华工农业生产进步的切实力量。
即将设立的化学工业与冶金工程,正是为了应对国家工业化进程中对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
当然,还有隐藏的一点就是,穿越众希望在有生之年,将他们脑海中带来的先进科学和技术尽可能地赋予下一代,从而在这个波澜壮阔的大殖民时代,能将这个国家和民族推向世界之巅。
“……在这片新大陆上,新洲大学犹如一座耀眼的灯塔,不仅照亮知识的海岸线,更指引着一个新兴民族国家的精神航向。”
科教卫生部副部长兼新华自然科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新洲大学校长余启铭的声音在毕业典礼的现场回荡。
他回顾了学校四年来的发展历程,从最初的两个学系、三十二名学生,到如今的八个学系、六百多名在校生,学校设施也从最初的两排砖瓦房、几间实验室,扩展至目前整个校区占地一百三十余亩,四栋教学楼的规模。
台下年轻的教师们不住点头,他们还记得建校初期,连像样的宿舍都没有,只能白天在教室里上课,晚上挪开座椅、摊开铺盖睡在地板上的艰难岁月。
“当大明王朝仍在持续培养传统儒学家和诸多科举状元时,当欧洲的大学继续教授出一个又一个神学家时,我们新洲大学的毕业生却成为一名名教师、工程师、农艺师、医师,为这个国家,为这个民族贡献自己的所有力量。”
“你们,将是一个崭新文明的缔造者!”
台下爆发出热烈的掌声,特别是那些即将毕业离校的学生,兴奋得振臂高呼。
罗振辉**随后发表了讲话。
这位年届五十的新洲**身着简朴的立领青衫,言辞间却充满力量:“……新洲大学存在的意义,不仅在于传授更为高深的知识,更在于进一步塑造灵魂。”
“我们要培养的,是既懂得‘格物致知’的科学精神,又具备‘经世致用’的实践能力的全新一代新洲人!”
他环视台下年轻的毕业生们,目光殷切:“你们是幸运的,因为你们成长在一个伟大变革的时代。你们也是肩负重任的,因为国**和民**的未来将由你们亲手缔造和建设。”
“……记住,无论你们将来成为教师、工程师、农学家,还是****,都要牢记一点,知识不是为了个人功名利禄,而是为了国**的强盛,民**的崛起!”
“……”
——
夕阳西下,毕业典礼的喧嚣渐渐平息。
校园里,三三两两的人群开始离去,但那些关于理想、关于未来的讨论声,依然在初夏的微风中轻轻回荡。
在校园的另一端,余启铭正陪着罗振辉、李显清参观新建的化学实验室。
“这些玻璃器皿是从东平琉璃厂特别定制的?”李显清仔细端详着一套蒸馏装置,轻声问道。
“是的。”余启铭点头,“为了指导学生进行化学试验,我们还从新华重工、东平联合化工两家企业聘请了数名专家、工程师,待下个学年开学后,就会抽空过来授课。虽然,部分工程师在理论上稍微弱一点,但在实验操作上却相当精熟,都是我们当年培养的宝贵人才。”
罗振辉轻轻抚过光洁的实验台面,微微点头:“教育是百年大计。今天我们投入的每一分钱,将来都会以百倍回报社会。”
他转向余启铭,“小余,你肩上的担子很重啊!不仅要主持部委和科学院的一大滩事,还要办好这座倾注我们所有心血的大学。这座大学除了要传授我们‘带来’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塑造一代年轻人的精神内核。”
“我明白!”余启铭郑重地点头,“我会投入我所有精力,努力将这座大学建成为世界第一流高等学府,并为我们新华各项事业发展源源不断地注入新的力量。”
“关于如何在学生中塑造具有新洲特色的民族内核,我们也会展开研究和讨论。目前而言,我们打算修订部分人文课程,增加更多关于华夏文明与现代科学结合的内容。”
“我们期望通过这种形式,让学生们都明白,他们既是传*统**的继承者,也是未来的开创者,从而拥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
“嗯,你们的想法很好。”李显清说道:“我们要通过将现代**观念与传统**意识相结合,除了利用当前的传播手段和组织形式外,最重要的手段就是**教育。”
“我们希望,新洲大陆能够在两代人之内完成从‘移民群体’到‘**共同**’的身份转换。这一切,都需要我们所有人努力,并为此付出相当之大的心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