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都选择不见李昖。
这让朱翊钧多少有些奇怪。
这次人家打了一个突然袭击,朱翊钧不知道,李成梁也不知情。
时值万历十一年九月,虽已入秋,但北京城的“秋老虎”威势不减,午后的阳光依旧炽烈,空气里蒸腾着未散的暑气。
宁国公府的后花园,此刻却是一片难得的清凉之地。
花亭临水而建,四周古木参天,浓密的枝叶筛下斑驳的光影,也挡住了大半暑热。
亭中,大明柱国将军、宁国公李成梁正斜倚在一张宽大的紫檀木藤编躺椅上避暑。
他上身只着一件轻薄透气的湖蓝色素纱交领中单,衣料细软,隐隐透出内里白色的汗衫,下身是同样质地的素纱宽口裤,裤腿随意地挽到了膝盖之上,露出两条虽年逾六旬却依旧筋肉虬结、布满旧日沙场印记的小腿。
一双赤脚随意地搁在铺了竹席的脚凳上,享受着石板地面透过竹席传来的丝丝凉意。
虽已远离辽东前线多年,久居京师荣养,但这位曾令女真蒙古诸部闻风丧胆的“辽东王”眉宇间那股不怒自威的沙场煞气,并未因岁月的流逝和京城的安逸而完全消散。
他微阖着双目,似在假寐,又似在倾听亭外聒噪的蝉鸣,花白的须髯随着他平缓的呼吸微微起伏。
两名身着藕荷色轻纱夏衫的侍女,手持两柄巨大的宫扇,一左一右,屏息凝神地为他打着扇子,动作轻柔而规律,带起阵阵微风,吹拂着他敞开的领口和额角的细汗。
旁边的小几上,一盏清茶氤氲着淡雅的香气,一盘时令的冰镇杨梅红得诱人。
这便是在京国公的夏日闲适。
然而这份宁静很快被急促而刻意放轻的脚步声打破。
府中管家李忠几乎是踮着脚尖,一路小跑着来到花亭外,隔着纱帘,声音压得极低,却又带着一丝不容忽视的急迫:“老爷,老爷!司礼监秉笔陈矩陈公公到了府门,说有紧要旨意宣达!”
李成梁那双微阖的虎目骤然睁开,精光一闪而逝,哪里还有半分慵懒。
他猛地坐直身体,低喝一声:“快,更衣,开中门迎旨!”
两名侍女慌忙放下羽扇,李忠早已捧着备好的衣物快步上前。
李成梁动作麻利,丝毫不见老态。
他迅速褪下避暑的素纱中单,换上相对正式但又不失夏时凉爽衣服,腰间束上玉带,足蹬皂色云头履。
整个过程不过片刻,虽只是简便的常服,但穿戴整齐后的李成梁,那股属于顶级勋贵的威仪便油然而生……
他大步流星穿过庭院,亲自迎至仪门处。
只见陈矩已由小太监引着进了前院。
李成梁抢上几步,拱手道:“陈公公大驾光临,有失远迎,恕罪恕罪!”
“宁国公李成梁接旨!陛下口谕!”
李成梁闻言,毫不犹豫,整肃衣冠,一撩袍角,便在庭前甬道的青石板上跪了下去,身后的管家仆役更是呼啦啦跪倒一片,屏息凝神。
陈矩清了清嗓子,朗声宣道:“朕闻朝鲜国王李昖,已抵天津卫。念其远道而来,舟车劳顿,又属藩邦忠顺之主。着令宁国公李成梁,即刻代朕前往天津,行郊迎之礼,妥为安置,导引入京……”
“李卿乃国之柱石,久镇辽东,深悉东事,且与朝鲜国王素有旧谊。此番迎迓,非卿莫属。务要尽显天朝上国之威仪,亦不失亲睦藩属之厚谊。即行勿延……”
宣罢,庭中一片寂静,唯有远处树上的蝉鸣依旧聒噪。
李成梁跪在地上,原本沉稳如山的身形在听到“李昖”二字时,几不可察地微微一僵。
“臣李成梁,领旨……”
声音洪亮,在寂静的庭院中回荡。
他恭敬地叩首,然后才缓缓起身:“有劳陈公公传旨。陛下厚望,成梁岂敢怠慢。请公公回禀陛下,臣即刻整备,星夜兼程,赶赴天津,必不负圣命!”
“公爷辛苦。陛下还等着回话,咱家这就回宫复命了。”
“公公慢走。”
李成梁亲自将陈矩送出府门,直到看到陈矩的马车消失在街角后,他才缓缓转身。
脸上的恭谨已然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深沉的凝重……
“这个李昖怎么又来了,不会是找我要账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