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子瑜与臣书信中说过,从前年至今,吴国内里纷争不断。陛下知道吴国诸将都有部曲吧?”
“嗯。”刘禅点头。
诸葛亮轻叹:“自前年开始,孙权收拢权柄,逐渐在荆州、扬州诸将手中收拢部曲,许多随军十年、二十年以上的军卒都不得不改换门庭,对吴军战力影响甚大。且他还提到,孙权去年冬十月在吴地遇险,吴国中军之中有人叛乱,若非孙权奋起,几乎致其身死。”
刘禅一点就通:“诸葛子瑜是觉得吴国朝野上下动乱,故而影响军队战力,此番将临危了?”
诸葛亮微微颔首,没有再说。
刘禅又道:“其实朕看他的书信,好像是有让朝廷给吴国增援的意思,但朕又觉得孙权不会同意。”
诸葛亮答道:“孙权当然不会同意大汉派兵入其境内助其防御。但大汉若什么都不去做,也并非合理之事。”
刘禅恍然:“既然如此,朝廷不若在永安增兵好了。若是吴国丢了江陵、夷陵,朝廷正好在永安防备魏军进犯。”
“相父,朕有一想法不知如何。”刘禅看向诸葛亮:“若吴国失了彼处,大汉能不能取之以自给?”
直到刘禅说出这句话来,诸葛亮的脸上才露出了几分笑意。
“陛下此言极善。”诸葛亮捋须笑道:“汉与吴之间虽为盟友,但无论是魏还是吴,论起根本,都是窃了大汉之地的逆贼罢了。只不过魏贼势大,朝廷从实而行,与吴国暂结盟好。朝廷不宜背盟,若是这两地仍属于吴国,那朝廷应当坐看其便。若归了魏国,那就可以进军无碍了,吴国也无话讲。”
“去年臣领兵攻魏,被魏国卫臻等人所拒。今年魏国既然大举攻吴,则臣以为魏国在关西必有防备,攻之路远而损耗甚多,道路艰难、粮草耗费甚巨,不宜再兴兵北上。”
“当下之计,臣认为应当集结兵力善守白水、阴平、巴西等处,再从朝中遴选军队东进永安。从成都至永安皆有水路可依,粮草转运与士卒调拨尽皆无碍,可称便利。”
“嗯。”刘禅点头相应。
自少年之时,刘备就令诸葛亮教授刘禅法家申韩之术,该懂的君王之道刘禅也尽数明白。从刘禅的角度来看,政由己出、事决于上的体验,更加丰富了他这个皇帝的政治生命。
简而言之,刘禅很享受这种实际决策的过程。
刘禅想了许久,轻咳一声:“相父,朕以为应当抽成都左近禁军与涪县之兵,再加上永安一万守军,合兵两万五千坐守于夷陵以西。若是吴地有变,则正好可以挥军东下,以应万一。”
“至于领兵之人……征东将军魏文长如何?”
诸葛亮对刘禅就这样点出了出兵数量和将领有些诧异,虽然他心中有了些不同的答案,但按照刘禅之意……倒也没什么特别大的问题。
“魏文长骁勇善战,能御大兵,臣以为可。”诸葛亮道:“只不过陛下禁军应当少动,还要拱卫成都安危。不若从涪县调兵五千,禁军再抽兵五千,再从江阳、巴、涪陵、巴东、巴西五郡之中征兵一万,给魏延凑出三万军队在彼处。”
诸葛亮抬头看着刘禅的面孔:“如今北伐稍缓,转运耗费又小,多征一万兵力倒也无妨,也可充实东面郡县。”
“就依相父所言!”刘禅重重点头:“朕稍后就给魏文长下令,令他回成都述职,使吴子远接替他在白水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