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有铁没有搭腔,想等媳妇说完了之后他再给解释。
没想,还没等他开口,下一秒,媳妇的语气就缓和了下来,她放下手里未洗完的碗,平静地问道:
“你是说集市上卖的那种铁皮做的卷筒炉子吗?”
“嗯。”牛有铁点点头,这种炉子,他知道媳妇只是赶集时见过,并没有具体了解过。
便简单地解释了一番。
媳妇接着又问:“一个炉子得多钱呀?你问过了吗?”
说着,她勾起小拇指撩了撩鬓角的散发,眼神之中充满了妥协的光。
事实上,她男人想做什么,她也不敢怎么去阻拦,就只是担心他脑子一热,把钱打了水漂。
“20来块钱吧,带炉筒的。”牛有铁说。
他其实也不知道,就只说了个大概的价格,但也相差不了多少,毕竟这年代的铁价也都要2毛5,一个生铁铸的炉子还不得有个五六十斤重?
赵菊兰一听,脸色突然变得有些凝重,20块钱的话,三个炉子就得60块,还要买煤炭,这年代,煤炭也不便宜。
没烧过煤炭,她也不知道煤炭到底经不经烧,不经烧的话,这炉子无疑就是个大消耗品,就像煤油一样,谁家供得起?
可是不买也不行,她知道她男人整天在心里想着些什么,再说作为成年人,她也想啊。
微微一顿,就转移话题,关心地问起了关于工人加班的事。
“我觉得这样做太不好了!”赵菊兰皱眉道。
毕竟人家来干活,都是凭良心的,又不挣他家一分一文,还要加班加点干活就有点说不过去。
牛有铁笑着道:“所以说,咱要给他们开上工钱,一个工多钱,最后按工结付就是。”
赵菊兰想了想,说道:“以前盖麻油小学的时候,咱生产队里给他们是按一天一个半工算的,其实也就是两块钱不到,如果给他们按一个半工算的话,就要——”
她没有说下去,感觉出钱的话,这七个泥瓦匠每人一天就得花掉她家14块钱。
而且还要管一日三餐,烟酒等等,细算下来,怎么说都得20块钱了。
“那就——”牛有铁微微一顿,看着他媳妇的脸色说道:“就看你咋想。”
“我?”
赵菊兰无语地看着她男人,这种事还要她怎么看,如果真要让她看,从一开始就不应该大兴土木,盖这种只有财东人家才住得起的厦房。
稍微把塌了的窑洞修一修,或在院基里重新挖一个不大的窑,暂时过度一下就可以,也花不了多少时间。
不过看她男人拿不定主意的样子,她便开口说了下去,“那就给按盖麻油小学的工分给他们算吧,那都是明的,也没必要再呥价,反正都是一个大队的人,抬头不见低头见,现在把路走好了,以后的路都好走。”
就这样,赵菊兰勉强答应了下来。
趁厨窑周围没人,麻利地从箱子里拿了一百块钱,递给了她男人。
提醒似的说道:“现在箱子里一共就剩下不到500块钱了。”
“嗯。”牛有铁点点头,没再说话。
转身就要走出厨窑,赵菊兰忙叫住道:“对了,你终究去一趟集市,就顺路买点白糖,茶叶,还有烟,瓜子花生这些,现在都没多少了。”
牛有铁稀里糊涂地点了点头。
赵菊兰又突然叹气道:“算了吧,这些在麻油公社也能买到,你去了就只买你的东西吧,别耽误了事就是,那些东西回头我闲了再买也不迟。”
牛有铁又“嗯”了一声,便走出厨窑,借下他大哥家的二八大杠,就骑着上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