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重振大明(凤凰北斗)_第816章 历代正统帝王和历史分期(1 / 2)_崇祯重振大明最新章节免费阅读无弹窗_嘀嗒读书 "
本站备用网址:n1.49gtk.cc

第816章 历代正统帝王和历史分期(1 / 2)

从对民间武者的使用,强调对蛮夷的态度。

朱由检这番话传出后,群臣更加认识到:

皇帝很重视华夷之辨,不把和大明敌对的蛮夷当做人。

既然如此,蛮夷之君自然是不可能承认的。那些主动汉化的半华半夷之君,同样要单列出来。

黄立极得知此事后,看着自己好不容易完成的《中国编年简史》稿件,忍不住叹了起来:

“这书都没有写完,就要重新修改。”

“华夷大防严格后,历代正统和年号,都要再审一遍。”

想想这其中的工作量,他就感受到了艰难。

但是如果不改的话,如何作为科举教材?

到时候被学子指出来就会引人嘲笑,他黄立极的名字,有可能因为修史臭起来。

已经从内阁卸任、只担任资政大臣的张瑞图,同样也感觉之前的心血被白费,感叹道:

“这简史看似简单,其实却很麻烦。”

“黄帝纪元和帝王年号的对应要确定,还要计算干支、回历、西历纪元。”

“这些好不容易完成了,正统方面又出了问题。”

“陛下说有无统时,你说这些该怎么写?”

只要提到这个,国史馆参与简史编撰的官员,就是一肚子埋怨。

当初皇帝要求编简史,最好在当年完成编撰。

众人本以为没有什么难度,几个月就能写出来。

没想到动手之后,才发现其中难度。

单是年号和正统,就耗费了他们几个月。

在各种历法纪年对照表完成后,黄立极只能向皇帝请求,宽限编撰时间。

朱由检编撰简史的目的就是收买群臣,让他们在文治上立下功绩。对此自然是一口答应,给他们宽限了三年。

打算在明年考试的时候,以简史中的内容划定出题范围。

黄立极、张瑞图在去年卸任大学士后紧赶慢赶,终于完成了第一稿。

没想到还没等年底献上去请功,就因为正统问题,让这部书面临着修改。

如此一来,他们的功绩自然是泡汤了。甚至因为再次延期,有可能惹得皇帝不快。

想想这件事情,黄立极就感到头疼。但是事情总得面对,他向张瑞图道:

“简史修改不是咱们自己的事情,各个分卷同样也要修改。”

“不如一起上疏,请求陛下裁决。”

张瑞图想想也是如此,于是和房壮丽、杨景辰、袁可立等人一起上疏,请求皇帝定夺。

朱由检此时几乎忘记这件事情了,看到他们的奏疏,才想起还有这么一件事。

想着前段时间有关帝王庙的争议,他召集国史馆和礼部、太常寺的人员,一起讨论这件事:

“帝王庙中,如今有十五帝、三十二位从祀名臣。”

“还有忽必烈和木华黎、博尔忽、博尔术、赤老温、伯颜等蒙元君臣,在偏殿接受祭祀。”

“这个人数,确实有些太少,朕以为应把历代正统,都放在其中祭祀。”

“哪些帝王是正统,咱们就一代一代数,确定后把他们的本纪放进去。”

和群臣一起商议,把正统帝王和年号定下来。

凡是被列为正统的帝王,都放在偏殿祭祀。那些主动汉化的半华半夷之君,同忽必烈一样列在偏殿。

以此形成公论,史书以此编撰。

群臣对此都很有兴趣,热烈地探讨三皇五帝和夏商周的正统。前面这些争议不大,只是在秦国灭东周后,有一段时间正统缺失。

然后秦灭六国,方才再次出现正统。

按照这个结论,秦始皇应该列入帝王庙。

但是秦始皇作为一个特殊的皇帝,显然是不能简简单单就放在偏殿祭祀的。

不说皇帝的称号来源于秦始皇,按照前段时间朱由检定下的天朝说法,夏商周之后第一个天朝,就是由秦始皇开启。

这样的皇帝不放在帝王庙正殿,还有哪个皇帝能配?

朱由检道:

“秦始皇开创帝制,此后汉朝制度,对秦制多有借鉴。”

“他的开创之功不可磨灭,应该放在帝王庙正殿。”

这在他看来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如同秦皇汉武,一直并称一般。

群臣却对此很不习惯,因为秦始皇的名声太差了。

儒家六经都因为他不全,产生了今文、古文之争。只要是信奉儒家的臣子,就没有人愿意把他放入帝王庙正殿。

他们纷纷引经据典,说明秦始皇是暴君。这样的君主功业再高,也不应该放在帝王庙正殿。

但是也有人觑到了皇帝的想法,开始附和皇帝,杨景辰道:

“三代之治久远,秦始皇开创的天朝,实为可望可及的第一个天朝上国时代。”

“若是秦始皇不在帝王庙正殿,臣不知还有哪位帝王当得起?”

“就连汉初君臣,也不过是沿袭秦制而已。”

显然,他看出了皇帝对秦始皇的推崇,在这里为秦始皇做辩解。

群臣面对这种迎合皇帝的言语,当然是纷纷斥责。

他们最大的理由,就是夏商周三代是天朝,秦朝纵然是天朝,也称不上特殊的时代。

不过要问他们夏商周三代之治具体是什么样,这些人又说不出来。

支持杨景辰的臣子越来越多,一些人开始认同,秦朝是第一个可望可及的天朝时代。它不像三代之治那么遥远,如同雾里看花一般。

这样开创天朝的君主都不能在帝王庙正殿,实在是有些不应该。

朱由检听着他们的争论,慢慢有了想法,向群臣道:

“中国历史如此之长,单用朝代划分有些太繁。”

“朕以为,古代史应该分期,分成太古、远古等时代。”

仿照后世的历史分期,开始给古代史分时代:

“太古洪荒远不可考,没有留下文字记载,现在只知道那时使用石器、陶器,使用结绳记事,还有城邦部落存在。”

“远古之时,三皇五帝治世,黄帝采首山铜铸鼎铸剑,说明那时开始使用铜器。在仓颉造字之后,更是有了文字记载。”

“但是因为时间太远,他们的事迹大多不可考,夹杂在神话传说之中,可以称为传说时代。”

这个说法,群臣是认同的。他们也不认为有关三皇五帝的记载全都是真实的。甚至三皇五帝都有很多说法,如今帝王庙中采用的不过是其中之一。

所以,太古史和远古史就不是完全的信史,史书的内容只是按流传下来的经典编撰。

远古之后就是上古,朱由检道:

“夏商周三个朝代,可称为上古三代。”

“这三代留下的记载更多,还有很多青铜器、玉器、竹简被发掘出来。”

“尤其是周朝的历史,相对最为清晰。”

“在国人暴动和共和行政之后,更是能精确到每一年。”

“编年史的内容,主要从此开始。”

这个提法,群臣也没有多大意见。甚至他们在平时,都用上古三代称呼夏商周。

很多儒家士子的理想,就是恢复三代之治。

然后朱由检借着这个概念,开始借题发挥。在上古三代之后,提出中古三代:

“秦灭六国之后,东周战国结束,上古时代也至此而止。”

“秦朝废封建、置郡县,实行中央集权,此为中国历史一大变。”

“车同轨、书同文、度同制,树立天下一统的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