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讨论三国的不是更多吗?”
“我在进京的路上,都听到有人讨论《三国演义》。”
“《明报》的发行量,也比《大同报》更多。”
这是显而易见的,张溥在路上看到北方各地都有售卖《明报》,对《明报》的发展情况很是欣慰。
但是陈子龙要的却不止于此,他有些怀念《三国演义》刚发行时,各大报纸上的热烈讨论。
没想到不过一个月,这股风潮就过去了,他就算修得再好,报纸上讨论最多的也是《生产论》。
拿着近几期的报纸,陈子龙道:
“天如兄好好看看就知道了。”
“你看三星的作者,哪个报纸上最多?”
这是国会道德委员会,前些日子给公众人物评定的星级。
三星就代表着道德楷模,在社会上有着一定影响力。
这些作者以前很喜欢在《明报》上发表文章,但是在《生产论》发表后,他们却更倾向于在《大同报》上讨论。
偶尔投稿给《明报》的,也多是崇古的保守派。
陈子龙可是在皇帝安排下学科学的人,怎么会认同这些人?
所以他接连拒稿后,这些人就转向了其他报纸,以至于在《明报》上发表文章的,变得越来越少。
现在因为《三国演义》的连载,暂时还看不出什么大问题。
但是《三国演义》连载结束后,《明报》的发行量就可能一落千丈,甚至迎来崩盘。
张溥察觉到这点后,心中也有了危机感。
因为他知道《明报》是自己的舆论工具,他在舆论上的才能,是皇帝重用他的原因。
万一《明报》崩盘了,就代表着他的舆论才能没那么强,皇帝以后可能就不再看重自己。
所以他对这件事很重视,当即道:
“不能放任此事,我们要多找些撰稿人。”
“你把三星作者按名单去请,给他们更多稿费。”
“咱们《明报》发行量这么大,不信用钱找不来人。”
陈子龙闻言却面露难色,解释道:
“我已经提高稿费,向很多人约稿了。”
“可惜这些人自持身份,大多没有回应。”
“咱们的朋友大多是年轻士子,评不上三星作者。”
能在报纸上发表文章的,现在大多是士人。被评为三星作者的,更是称得上某地士林领袖之一。
这些人可不是单纯用钱就能吸引的,更别说他们多有家业。
在商业氛围浓厚的南方,或许能靠钱打动一些人。但是在北方却很难行得通,尤其是钱谦益是小九卿之一。
张溥去年在南方呆惯了,此时方才想到南北方的区别,拍了拍自己脑门,也感觉有些难办。
——
直到他觐见时被皇帝安排了一件事,方才想出来应该如何破局:
“设立新闻奖褒扬报界,为获奖者授予公士、甚至元士身份。”
“难怪这次进京,陛下让我带着张峣。”
朱由检颔首笑道:
“现在报刊行业虽然蓬勃发展,却显得有些良莠不齐。”
“新闻奖设立的目的,就是把榜样竖起来。”
“尤其要让记者,切实担起民间御史的责任。”
这是他翻阅舆情司的简报,查看到的动向。
在加强对公众人物的监督、对记者等群体进行监管后,他发现敢在报纸上抨击官员的,一下子少了起来。
这可不是他要的效果,所以他希望树立榜样,鼓动“民间御史”去冲锋陷阵。
为此,他拿出了多个公士名额,甚至还承诺每年至少授出一个元士身份。
张溥听到这个极为兴奋。皇帝这个态度,显示了对舆论的重视,他的才能大有发挥余地。
而且皇帝特意让他带上张峣,明显是在表示,要把张峣树为榜样,特赐元士出身。
这对他来说也是荣誉,弟子都有了元士身份。
所以他当即道:
“臣一定全力办好新闻奖,请陛下放心。”
“不知这个奖项,都有哪些种类。”
朱由检道:
“最重要的就是公共服务奖,新闻要为公共事业服务。”
“朕打算授予张峣这个奖,并特赐元士身份,表彰他在雇工斗争中的表现。”
“他作为斗争焦点一直没有屈服,为这次保障雇工权益、释放奴婢,做出重要贡献。”
褒扬张峣在雇工斗争中的作为,认为这是一个有抗争精神的人才。
不过,苏州雇工斗争中功劳最大的显然不是他,朱由检看着张溥又道:
“其实这个奖应该授给先生。”
“不过先生有状元之才,还是暂不授予元士了。”
“且让你的弟子沾光,继续在报界发光发热。”
明着告诉张溥,让张峣不要因为成了元士就去做官,而是要留在报界。
毕竟是树立的报业榜样,不能特赐了元士身份就跑去当官。
张溥听到这里一阵可惜,因为他还想着让弟子当官帮衬自己的。
不过想想张峣的才能,觉得把他留在报界也不错,至少能帮自己掌管《明报》。
所以他答应了这一点,打算回去就告诉弟子。
然后,朱由检又和他商讨设立新闻通讯奖,表彰军中和衙门的通信员、通讯员。以及新闻传播奖、新闻专题奖、新闻栏目奖、新闻媒体奖、新闻评论奖、新闻访谈奖等新闻类奖项,表彰相应新闻和人员。
除此之外还有编辑奖、排版奖、校对奖、印刷奖、记者奖、作者奖、报刊文学奖、连载文学奖、图画奖、连环画奖、广告奖、创新奖等小奖,表彰相应作品和人员。
最后又来了重头戏,朱由检专门设立了几个奖项,表彰“民间御史”:
“对调查记者要专门设立调查记者奖、调查报告奖等奖项,表彰他们的功绩。”
“要让调查记者成为舆论监督的主力,成为民众的喉舌,鼓励他们用事实说话,把大明的真实状况展露出来。”
“对这些人,要优先评选三星。调查记者在三星记者中的比例,不得低于一半。”
“公共服务奖,优先授予调查记者。”
亲手写下“舆论监督,群众喉舌”和“用事实说话”两幅大字,作为对调查记者的期许。
张溥看着这几个字,很快诞生了一个想法,知道了如何让《明报》多出三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