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注四书五经,这是绝对的大事,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
四书五经的内容有的比较浅显,没有多少争议。
有的却争议很大,历史上曾有数次辩论。
到了大明立国时,理学已取得了绝对的统治地位。
所以大明的科举教材,是以二程和朱熹的校注为主,按照他们的解释。
如今皇帝要重新校注四书五经,明显是要用新学问,取代理学的地位。
一些臣子想到这段时间的批宋之风,隐隐明白了皇帝的想法。
还有臣子维护理学,对此极力反对。
大理院右少卿吕维祺道:
“陛下,朱子四书集注,尽释圣贤真意。”
“天下学子皆从其学,无需重新校注。”
引来群臣支持,认为根本不用改。
他们祖祖辈辈学的就是这个,如果忽然改了,就要和其他人站在同一起跑线。
朱由检见此情景,解释道:
“朱子的校注,自然是极好的。”
“但是如今定了标点符号,那是必须点校的。”
“除此之外,四书集注的内容,大部分都不用改。”
安抚了一下群臣,朱由检又说道:
“但是朱子的注释,到底是在近古衰世所作。”
“他所讲的是中华文明在衰落的情况下,应该如何自保。”
“所以不免有些保守,对于开创天朝、重返盛世,却是不合时宜。”
“对这些不适应新时代的内容,朕以为必须要改。”
这番话语,颇出乎群臣意料,他们没想到皇帝如此看待理学。
那些觉得皇帝批宋是要完全推翻理学的,没想到皇帝会肯定程朱理学的意义,还要沿用大部分注释。
维护理学道统的,则是没想到皇帝从开创天朝出发,认为程朱理学已不合时宜。
他们对此当然要解释,但是宋朝从未成为天朝的事实,却让他们的辩解极为无力。
大明成祖时期固然称得上是天朝,但是当时掌权的是贵族,谁都不能说是靠理学治国成了天朝。
反而是三杨主政时期放弃交趾等地,还酿成麓川之乱。后来的土木堡之变,也和他们的边疆政策失误不无关系。
土木堡之变后,学习理学的儒家士子彻底掌权了,他们治理的大明虽然称得上稳定,维持了二百多年的安稳。
但是距离天朝,却是越来越遥远,甚至可以说是遥不可及。
皇帝要开创天朝,必然不能再用理学。
——
如此一番梳理,群臣纷纷认识到,皇帝为何对理学不满,要重新校注四书五经。
他们感情上不认为是理学的错误,但是要找其他方面背锅,却又找不出来——
总不能说之前的大明一直主暗政昏,所以一直在衰落。
真要找个背锅的,在思想上占统治地位的理学最合适——
大明的士大夫,正是因为按程朱理学治国,所以才会让大明越来越衰弱。
统治朝堂的理学,确实背得起这个责任。
被任命负责四书五经校注的钱谦益,更是从前面的古今争论出发,给了理学重重一击:
“理学言必称古,八股文也要代古人语气。”
“如此下来,人们都认为今不如古,岂能越来越强?”
“臣以为世道必进、后胜于今,如此大明方可越来越强、超越以往朝代。”
这番话语,听得朱由检龙颜大悦,赞赏道:
“钱先生这番话,说出了理学的问题。”
“理学在宋朝应运而生,是有其作用的。”
“因为在宋朝那样的衰世,华夏子民能保住文化、传承圣贤学问,已经很不容易,没办法要求更多。”
“但是大明却远比前宋强盛,就算现在有所衰落,也比宋朝最强盛时疆域更广,还有可能重新成为天朝。”
“这种情况,如何能用宋儒的学问呢?”
“宋儒有没有想过,如何让宋朝成为统治天下的天朝?”
这个问题,群臣难以回答。朱由检又说道:
“先贤的道德我们敬仰,他们修身的理念可以学习。”
“但是治国理政、尤其是对外的措施,却要有所扬弃。”
“故而朕要求重新校注四书五经,在前人的基础上,创造适合大明的学问。”
“须知世道必进、后胜于今,吾等站在先贤的肩膀上,定然能创造出更好的学问。”
一番话义正辞严,肯定了理学的意义。又认为可以在理学的基础上,创造出更好的学问。
刘宗周、钱谦益等深受鼓舞,群臣中有建功立业想法的,同样很是期待:
能参与这样的盛事,他们也同样可以留名。如果大明将来真的重新成为天朝,那就有他们的功绩。
首辅韩爌站出来道:
“圣人之道,与世推移,故而陛下重制礼乐。”
“朱子的四书章句集注,是宋儒对圣贤之言的认识。”
“如今时人的认识发生变化,故而要重新校注,解释圣贤的学问。”
“臣以为此事应由翰林院主持,朝野贤人共同参与。”
率先表示认同,并带动了一大批官员,支持四书五经校注。
朱由检很是满意,又看着期待的群臣,下令道:
“翰林院国史馆之外,新设经史馆。”
“专门负责四书五经校注,以及作为参考的经学、史学典籍,帮助教材厅审核教材。”
“以后科举考试范围,就定为这些图书。发布正式的点校版本和注疏,教育天下学子。”
正式把这件事交给了翰林院,负责人仍旧是刘宗周、钱谦益,同时允许其他官员参与——
每个人都能把自认为正确的注疏,提交给经史馆。
但是最终是否采纳,要经刘宗周、钱谦益同意。
这个办法,大大增强了群臣的参与感。
他们对校注四书五经不再反对,反而想把自家擅长的学问加进去。
朱由检成功获得了群臣的支持,为校注四书五经、推行新学问减轻了阻力。
更具体的事情,则放在十二日的经筵上讨论。
——
所以朝会结束之后,除了随杨景辰、成基命一起担任考官的官员外,其他在学术上有见解的官员,蜂拥聚集在刘宗周、钱谦益府上,探讨校注四书五经的问题。
尤其是钱谦益府上,聚集的人最多,几乎人山人海。
他本就是东林领袖,在发表《生产论》之后,又在学术界打响了名气。
很多人都视他为儒学宗师,觉得将来执掌学界牛耳的,必然会有此人。
尤其是他的弟子瞿式耜,极力鼓吹老师。当着众人的面道:
“牧斋先生创立实学,提倡经世致用,为的就是让大明重新强盛,成为天朝上国。”
“能够取代理学的必然是实学,只会空谈的心学,不可能让大明强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