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式耜羡慕地想着他们的机遇,回道:
“要看恩师用东林还是其他人。”
“皇上起复了很多被列入东林党的科道,他们转任的职位大多在五六品,完全能参加考选。”
“还有刑科都给事中薛国观、吏科给事中刘汉儒,应该都会参选。”
“恩师是想缓和同东林的关系,还是培养自己人?”
钱谦益抚着胡须,也在思索这个问题。
他现在虽然和东林分裂,却还称不上完全是死敌,犯不上阻挠他们前进。
而且培养自己人的话,他还没有足够的人手。最看重的弟子瞿式耜,又没办法考翰林。
所以他思索之后,说道:
“皇上嘱咐我务必公平,而且初试之后,还有翰林学士复试面试,谁进翰林院并不完全由老师决定。”
“这次就任由他们发挥,老师一视同仁。”
说着这些漂亮话,钱谦益又道:
“关键还是翰林学士。”
“以后翰林院的庶吉士,会和导师更亲近。”
瞿式耜思索了一下翰林院改制后的章程,附和道:
“确实如此,关键是学士。”
“这次翰林院要录用一百二十人,按陛下要求的每个导师最多六名学生算,至少需要二十名学士。”
“恩师打算举荐谁?”
钱谦益道:
“为师烦恼的也是这个。”
“二十个学士,可是不好选啊!”
“这些人要在天下间有名望,还要在朝廷有功绩,能担任正五品学士。”
“能满足这些的,现在哪一个不是皇上看重的要臣?”
这就是钱谦益为难的地方,当今皇帝对人才太看重了,无论是不是迎合他,都会被留在朝廷里。
陈继儒这样的遗贤极少,而且已经被皇帝发掘出来。
钱谦益如果举荐这些人,他们只会觉得理所当然。不但不会感谢,在学士集议会上还可能唱反调。
即使钱谦益作为主官有一票否决权,却也没有罢免翰林学士的权力。
他对所谓的名士,当真头疼之极。
瞿式耜出主意道:
“皇上不是说可以用致仕大学士吗?”
“可以邀请他们在翰林院做学问,而且不参加集议会。”
“以后再举荐学士上去,换成我们的人。”
钱谦益不想翰林院中有太多无法使唤的大佛,无奈普通的翰林学士也不好管。
最终思虑过后,无奈道:
“只能这样了!”
“先用致仕大学士占位置。”
“还有哪些致仕大学士健在?”
两人认真合计,首先想到的就是刘一燝,第一个否定的也是他。
因为这个人是被皇帝认定“坚卧不起”的,他就是活得好好的,也得当成有病,无法来京赴任。
剩下的还活着的致仕大学士,有史继偕、朱国祯、朱延禧、黄立极、张瑞图五人。
黄立极已经明确支持钱谦益,这个是必然入选的。
张瑞图是书法大家,与董其昌、邢侗、米万钟齐名,有“南张北董”之号。皇帝也认为他可以入艺术院,这个也要入选。
朱国祯、朱延禧是东林前辈,一个已经在国史馆,另一个曾修《光宗实录》,必然要举荐上去的。
唯有史继偕,让钱谦益拿不定主意:
“史学士是因为取同乡庄际昌为状元,被人非议下台的。”
“但是庄际昌前年在东江殉职,被皇上追封了爵位,是天下公认的烈士。”
“他这个错,自然就称不上错,反而称得上录用了人才。”
“如今他既然健在,要不要举荐上去?”
瞿式耜虽然是弟子,却比老师更有决断,略一思索便道:
“要!”
“万历四十七年那一科,可是有不少人才。”
“庄际昌、孔贞运、陈子壮这三鼎甲且不说,孙传庭、袁崇焕可是已经成了督抚,杨文岳、吴阿衡离督抚同样不远。”
“还有何吾驺、姜曰广等翰林之臣,薛国观等准备考翰林的人。这一科的人才,必然占据高位。”
“史学士是这一科的主考官,请他过来,有助于恩师拉拢这些人。”
“可不能让己未科的人,都向韩首辅靠拢啊!”
这个理由,让钱谦益拨云见日,知道了如何对待史继偕:
韩爌是这一科的副主考官不错,但是史继偕才是正牌的主考官。
他回到朝廷之后,必然能收拢一部分人。
尤其是史继偕和杨景辰都是晋江人,在杨景辰已经成为次辅的情况下,必然有人愿意通过史继偕靠拢杨景辰。
这样还能向杨景辰卖好,在韩爌有可能针对自己时有人牵制。
所以钱谦益当即决定,要把史继偕举荐上去,甚至排在首位。
无论将来他来不来京,万历四十七年己未科的进士、还有杨景辰等人,都要把这件事记下来。
确定了对待史继偕的态度,钱谦益笑着说道:
“说起来当年史继偕致仕,还是被阮大铖弹劾下去的,当时他是东林的人。”
“可惜这个人不走正路,竟然投靠阉人,把魏大中给害死了。”
“如今魏学濂要找他偿命,阮大铖只能流落海外。”
这些都是昔年东林的事情,钱谦益如今跳出来,自然能放平心态看待。
瞿式耜则想到了弹劾阮大铖的刘宗周,还有如今和魏学濂交好的李玉。
李玉可是皇家乐团的团长,还是皇帝册封的音乐大师,翰林院艺术馆若设供奉,他定然是第一人。
在他提到这件事情后,钱谦益则想到了翰林供奉的事情,抚着胡须沉思道:
“李玉能当翰林供奉,他的老师自然也可以。”
“刘蕺山现在是太学祭酒、礼部添注右侍郎,不可能再去考翰林的。”
“但他又是天下公认的学术宗师,经学馆没有他必然引来质疑。”
“我就把他写进去,举荐为翰林供奉。”
把翰林供奉的名单拟了一遍,将刘宗周写在了第一位。
甚至还向皇帝提议,允许翰林供奉等招庶吉士做学生,显示对翰林供奉的优待——
翰林供奉之名,是翰林学士最初的称呼,两者完全能等同起来。
如今重新设置,级别也是一样,只是翰林学士有正式翰林身份,能参加学士集议会。
翰林供奉则不然,只是外部人员,也称不上翰林出身。
钱谦益担心皇帝再改制度让刘宗周拥有翰林身份,打算这件事彻底定下来。
而且有了致仕大学士和翰林供奉充数,翰林院需要立刻定下的学士,就只有十人左右。
钱谦益完全能举荐亲近者,掌握翰林院的学士集议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