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现代留过学(要离刺荆轲)_第997章 礼部试(3)(2 / 2)_我在现代留过学最新章节免费阅读无弹窗_嘀嗒读书 "
本站备用网址:n1.49gtk.cc

第997章 礼部试(3)(2 / 2)

譬如太皇太后之父高遵甫,可书【高穆武公】,而皇太后之父向经,可书【向康懿公】。

此两宫慈旨也。

而在大宋,需要避讳的还不止这些。

依故事,都堂宰相的名讳,也需要避讳——此国朝所以尊宰相而崇治道也。

亦是宰相位极人臣的威严所在。

有些时候,朝廷甚至会要求避讳宰相的父祖之名。

比如包诚在熙州州学的时候,就听横渠的先生们说过在先帝时,因故宰相曾公亮德业功高,故在其在位时不止科举,就连朝廷公文也要避讳曾公亮之父曾会的名讳。

于是,一度政事堂下给有司的文书【堪会】,被避讳成【堪当】,直到曾公亮告老。

好在,如今当朝的两位宰相,皆高风亮节之人。

故此,都已婉拒了朝廷避讳其父祖名讳的要求。

按照两位宰相的请求,今年科举,士人只需在提及他们的大名时,避讳他们两人名讳中的最后一个字即可。

譬如,左相吕公著,可书【吕公着】,右相蒲宗孟可书为【蒲宗莽】。

这都是取其同音字以避讳。

将避讳要求和避讳办法细细的看完,包诚重新看向那两道诗经正经题。

想了想,包诚轻声道:“我还是暂且看看其他正经题罢!”

这两道题,对他而言,实属有些过于难了。

可是,当他看完其他题目后,他就知道了。

他其实只有诗经题这一条路。

至少,他在熙州州学是认真学过一年多的诗经。

而其他四门正经,对他来说,过于深奥了。

于是,包诚只能是低下头来,认真的审题,从有限的知识储备里,榨取出更多的文字。

好在,他没什么压力。

此番进京,也没存着能考中的想法。

对他来说,这次进京赶考,纯粹是来感受一下大宋科举气氛,顺便去看看汴京学府里他祖父买的房子。

……

贡院的考试正在进行的时候。

赵煦也没有闲着,此刻的他,正在崇政殿上,接见着太学所报的今年太学上舍优等生代表。

自太学改革,以打分制取代过去主观味道过浓考评制后。

太学就开始了急速内卷。

过去那种,升舍靠关系,出官靠人脉的乱象,已是一去不复返。

尤其是涉及出官这种关乎太学生们既得利益的东西。

赵煦都不需要派探事司逻卒监督,太学内部的太学生们,就自发的开始监督起同斋同舍的同学们。

尤其是上舍生们之间,已卷到了非常夸张的地步!

没办法!

现行太学学分制下,太学生们不仅仅要学业成绩优秀,每一科都不能有短板。

还得善于庶政实务,懂经济刑律甚至天文地理。

不然的话,一旦升到了上舍,需要前往有司官署实习的时候。

万一,没有人肯要,或者在官署里的实习成绩太低。

那就完蛋了!

反之,只要学习成绩优秀,升到上舍生,谋得了一个到在京六部乃至于都堂实习的机会,并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某位大人物的赏识。

那就直接起飞了!

典型例子就是赵煦选的马骨宗泽。

这个元丰八年,才被赵煦特旨招入太学的浙江人。

在不到三年内,就完成了从外舍生到上舍生的飞跃。

如今更是,在号称天下文章之词垣、学者之玉堂的学士院内实习。

上一个带他实习的人叫范纯仁,如今已宣麻拜为执政。

现在带他实习的,则是三朝元老,天下名臣赵偁。

赵偁在入京前,历任地方州郡数十年,有着丰富的基层行政经验。

保守估计,今年科举之后,循例的太学出官名单中,必有宗泽的名字。

而且,很可能是以太学第一的身份出官。

一旦出官,按照元丰故事,起码也是通判资序。

而如今,依太学新政,上舍生实习期间的工作经历,在出官后是认的。

换而言之,等于宗泽只要出官,就默认他有一年的通判资序了!

而大宋朝一任通判,最多两年。

等于宗泽出官后,只要到地方上打个转,就可以回京改官。

这比科举状元还爽!

状元郎,初授也不过从九品京官而已!

正是在这种预期下,太学内部经过充分竞争后,卷出来了一大批的人才。

而且,还不是只会死读书的那种书呆子。

都是在六部、开封府等有司实习过,并且实习评分相当高的人才!

赵煦看着手中的名单,对照着,他命人从六部有司、开封府取回来的这些太学生的实习报告,眼中溢出光彩来。

“谁说大宋无人才?”

“只是被埋没了而已!”

“看来,我得在科举放榜之后,同步开始一场太学上舍生出官试了!”

直接从太学取士,而不是科举取士。

这是熙宁变法后,新党一直在推动的事情。

然而,过去的太学问题重重,黑幕无数,使太学三舍法取士,只能在小范围内进行。

而如今的太学,已完全摒弃了过去的那套主观意味非常强的考评制度。

从外舍生到内舍生再到上舍生,一切看分数说话。

得分高的升舍,得分低的降舍乃至于遣还原籍。

而到了上舍生阶段,就开始学习、教授实务庶政,进而争取有司部门的实习机会。

最后通过实习,拿到高分后,再通过出官试考核,授给官职。

这一套系统,虽称不上完美。

但比起过去,充斥着黑箱操作,完全由少数人的主观臆断来决定太学生前途的考评方法,无疑是进步了太多太多。

“得找几位元老商议一下此事,争取他们的支持才行!”

赵煦想着,就唤来童贯,与他吩咐道:“汝且到太师文彦博、彰德军节度使张方平、保宁军节度使冯京的府邸去,传朕的旨意就说,朕欲明日上午,与三位元老同游玉津园……”

正好,他也自从在庆宁宫醒来之后,还从未去过玉津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