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北美1625(一贱下天山)_第431章 岔路(1 / 2)_风起北美1625最新章节免费阅读无弹窗_嘀嗒读书 "
本站备用网址:n1.49gtk.cc

第431章 岔路(1 / 2)

风起北美1625 一贱下天山 2472 字 18小时前

莫小山站在门口,愣愣地看着屋里的母亲和她怀中的婴儿,一时间僵立当场,不知道该如何应对。

几个弟弟妹妹都围在母亲身边,嬉笑着逗弄那个婴儿。

可能是感受到太多的陌生气息,婴儿嘴角一瘪,哇哇地大声啼哭起来。

母亲温柔地轻拍襁褓,嘴里哼着家乡的俚语,安抚着婴儿。

“小山,给你……”李二狗走了过来,手中握着一支碳水笔递了过来,脸上还隐隐带着一丝讨好的表情,“我也不晓得你想要什么,但琢磨着你在城里读中学,怕是要用到这写字的物什,便在城里顺便买了回来。还别说,这玩意还挺贵的,要四角五分钱呢!”

“我不需要,我有用的。”莫小山一把推开,转身来到院子里。

走了几步,又停了下来。

母亲刚刚生产,而且还是在城里的医院做了剖腹产手术,自己逢休学日回家来,可不就是专门看望母亲和……弟弟的吗?

若是就这么转身离去,怕是伤了母亲的心。

自去年二月,母亲跟李二狗再婚后,他为了避免相见的尴尬,基本上都待在学校里,很少回家。

即使,在夏收、秋收以及年节假期间,他也待在“自己”的家中,帮“自己家”地里干活,轻易不会到母亲的“新家”,更不会与这位继父有片言只语。

莫小山靠在院子里那棵杉树下,粗糙的树皮硌着他的后背,茫然地打量着简陋的小院。

初夏的阳光透过树叶间隙洒落,在他青灰色的学生装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屋内婴儿的啼哭声渐渐平息,取而代之的是母亲轻柔的哼唱声。

那调子他熟悉,是家乡的摇篮曲,依稀记得母亲也是这样哄弟弟妹妹入睡的。

“哥,你吃……”那个六岁的继妹二丫递过来一块烤馒头,眼神中还露出一丝怯意。

“哦,我不饿。”莫小山摆摆手,没理她。

“哦……”二丫回头望了一眼继母,脸上露出委屈之色。

“小山……“

母亲的声音从后面传来,莫小山下意识绷直了脊背。

他慢慢转身,看见母亲扶着门框站在那里。

她脸色还有些苍白,额前的碎发被汗水浸湿贴在皮肤上,宽大的粗布衣裳下是尚未恢复的身形。

但她的眼睛亮亮的,带着小心翼翼的期盼。

“……谢谢!”莫小山心中一软,从二丫手中接过了那块烤馒头。

“小山,进屋坐会吧,外面站着累。”母亲露出了一丝微笑,“我煮了绿豆汤,一会跟弟弟妹妹一起喝。”

莫小山抿了抿嘴,最终还是点了点头。

经过母亲身边时,他闻到一股淡淡的奶香气息。

李二狗不知何时已经出去了,几个弟弟妹妹也不在,多半是跑出去疯玩了,只有那个襁褓中的婴儿安静地躺在摇篮里。

莫小山注意到摇篮是用松木做的,边角都打磨得圆润光滑,不像家里角落里摆着的那个粗糙柳条筐。

“你继父特意找村里唐木匠打的。”母亲顺着他的目光说道,并递给他一碗水:“唐木匠手艺好,还做了张小床给……老七。”

老七?

莫小山怔了一下,然后接过碗,指尖碰到母亲粗糙的手掌。

他低头喝了一口,甜丝丝的,里面放了砂糖,这在乡下可是稀罕物。

“他对你们……好吗?”话一出口,莫小山就后悔了。

这问题显得多幼稚可笑!

母亲却笑了,眼角的细纹舒展开来:“还行。知道疼人,也勤快,对你几个弟弟妹妹也很关心。去年秋收后,家里添了一头半岁的牛犊,过两年就可以帮着耕田了。”

说着她顿了顿:“小山,娘知道你心里有疙瘩,可人得往前看。你继父是真心想对你好,那支笔……”

“娘!”莫小山突然打断她,“我又不是小孩子了,不需要他用小恩小惠收买我。”

“你这孩子……”母亲叹了口气,在围裙上擦了擦手,“娘有一件正经事跟你商量。”

她从一口箱子里取出一个布包,小心翼翼的打开。

里面是一叠泛黄的纸页,莫小山认出那是他家的户籍册。

“你已经满十六,上十七了,该到说亲的时候了。”母亲的手指在户籍册上摩挲着,“前些日子,我托人到后屯孙家去说媒,他家二闺女比你小一岁,模样周正,手脚勤快,还在城里一家酱园子做事,每月拿两块四角多钱……”

莫小山手里的碗“咚”地一声搁在桌上:“娘,我还在上学读书……”

“我知道,我知道。”母亲笑着说道:“明年不是就毕业了吗?我寻思着,你们可以先定个亲,待你毕业了,就可以马上成亲。你是不晓得,在咱们新华,女子稀少,可金贵着呢!”

“那孙家瞧过你几眼,觉得你是一个好后生,便许意了你。聘礼也要得不多,我们凑一凑,也能勉强可以定下来。要不然,孙家闺女可就被别人抢走了!”

“娘,我还不想成亲。”

“你这孩子尽说傻话!”母亲皱眉,“咱们新华政府有规定,男子成丁就能分四十亩份地。要是去新华湾或者子午河那边,还能多买四十亩。你读了那多么年书,算算这是多大产业?你爹当年在大明的时候,想都不敢想!”

屋外传来一阵狗吠声,惹得让人心烦。

莫小山低着头沉默不语,盯着自己磨出茧子的手指,那是长期握笔留下的。

他想起学校图书室里那些厚重的书本,想起老师说的“知识改变命运”,想起同学之间激扬的言语,想起了自己曾经许下的理想。

“娘,我想考大学。”他抬起头,“老师说我的成绩还不错,可以去考大学。我想……试试。”

母亲的脸色变了:“大学?那可是相当于大明的国子监,可不是我们普通小民能考的!”

“可以的!”莫小山语气肯定地说道:“在我们新华,不拘任何身份、性别,也不论任何出身,只要能考上大学,皆会获准录取,并且享受一定额度的政府助学津贴。”

“嗯?”母亲愣住了,“咱们这种普通农人家庭也能去考?”

“娘,在咱们新华,每一个子民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概莫除外。”莫小山眼睛闪现出一丝光芒,“而且,读书也是我们普通人获得上升渠道的唯一出路。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只要考上了大学,我们全家的命运就将彻底改变!”

“考上了大学,能做官吗?”母亲小声地问道。

“……”莫小山迟疑片刻,然后点点头:“能!”

“可是……”母亲脸上又露出为难的神色,“你要是读大学,又得好几年。那家里……”

“娘,读大学是有政府津贴补助的,三年下来花不了多少钱。”莫小山说道:“而且,毕业后,每月的薪水至少都有十块钱。”

“十块钱!”母亲轻声呼道:“那一年下来岂不是有……好几十块?”

“娘,一年下来有一百多块。”

“哦,有一百多块呀!”母亲呆住了,“……比我们种几年地还赚得多?小山,你莫不是在诓你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