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古文尚书的半否定,让群臣陷入沉默。
因为他们的很多学问,都和古文尚书有关。
《大禹谟》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尚且可以通过其他古籍印证得到肯定。
另一句“野无遗贤,万邦咸宁”,可没有找到相印证的典籍。
以之获得重用的陈继儒,不免心中惴惴。若不是遗贤的名号,他可不会由布衣一跃迈入国会。
好在,他之前获得了皇帝指点,站在为民众争取权力的立场上,出言道:
“《泰誓》篇虽说出自古文尚书,但是‘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却被《孟子》引用。”
“臣以为这句话当是《尚书》真文,应当纳入必修。”
这句话的意思是:上天看到的来自于民众看到的,上天听到的来自于民众听到的。
民意就是天意,天子要遵从民意。
这是国会的权力来源,也是民贵君轻的依据。
如果它被否定了,论证君臣民关系时,就需要再找其他古籍。
但是其他的古籍,哪里比得上《尚书》呢?
尤其是这句话出自《泰誓》,是武王伐纣之时,以天子的身份对上天、对诸侯、对民众许下的誓言。
没有哪一句话,比它论证君臣民关系更恰当。
站在民众立场上的陈继儒,自然希望这句话成为必修。
朱由检让权于民的决心很坚定,而且希望能构建稳固的君臣民关系。此前就已经对此表示认可,自然不会反悔自毁信誉,闻言当即认可道:
“古文尚书中,有其他典籍印证的话语,都可列在今文尚书后面,作为必修语句。”
“并且把其他典籍的文字附上,用先贤的解释注释。”
“这件事就拜托诸位先生了,一定要把真正的《尚书》,尽可能还原出来。”
“如果诸位有见解,并且得到刘先生、钱先生等校注者认可,也可把解释加进去。”
“最好合成新篇章,继承先贤学问。”
这个说法,让在场的人听到后,心中极为熨帖。
因为皇帝表示了对他们的尊重,并且打算把他们的注释列为必修。
这可是随着圣贤留名的事情,他们终于放下皇帝半否定古文尚书的芥蒂。
提出此议的陈继儒,更是得到很多人认可。
他本人更是心情激动,认识到为何很多人愿意效忠皇帝:
『坐而论道,用圣贤经典治国。』
『当今陛下,当今是圣君啊!』
『三代以来,还有哪位君主,如此尊重我们?』
对自己投靠皇帝的行为更加庆幸,知道自己有了青史留名的机会。
惟一让他后悔的,就是没早点投靠皇帝,以至于今年都七十四岁了,还不知能有多少日子。
所以他立功立言的心情更是迫切,沉声道:
“陛下用圣贤经典治国,臣等不胜欣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