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重振大明(凤凰北斗)_第839章 用圣贤经典治国(2 / 2)_崇祯重振大明最新章节免费阅读无弹窗_嘀嗒读书 "
本站备用网址:n1.49gtk.cc

第839章 用圣贤经典治国(2 / 2)

“但是用圣贤经典治国,必须辨别哪些是圣贤真言,哪些是后人伪造。”

“对于可疑的经典,当转为参考典籍。”

“陛下对《古文尚书》的处置,可谓恰合此理。”

首先支持了皇帝的做法,又继续道:

“但是其他古文是否可疑,臣以为当辩证看待。”

“尤其是《诗经》,天下学者众多,又有朱子注释。”

“《鲁诗》、《齐诗》、《韩诗》等今文经学已尽皆失传,臣以为当继续用《毛诗》。”

这个提议,得到了很多臣子附和。

因为学《诗经》的实在太多了,至少有三成士子在五经的选择上选《诗经》。

它要是被完全推翻了,在天下间都会引起大波澜。

朱由检对《诗经》没有那么重视,也没听说过后世有什么争议,所以他对此表示认可,又向孙奇逢道:

“孙先生在《教育报》上评选古文和古诗词,应该已经挑选出名篇了。”

“这《诗经》的三百首诗歌,都是先秦诗篇。”

“但是秦朝以后,也有很多好的诗歌,同样值得学习。”

“朕以为当精选诗词曲名篇,作为选修典籍。”

这个提议,增加了《诗经》学习的难度,群臣纷纷皱眉。

尤其是《诗经》之所以为经,注重的是经义,而非作为诗的文采。

他们也不认为其他诗词曲微言大义,值得作为经典。

不过朱由检却很坚持,认为各朝代的诗歌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风貌,同样有其意义。

最终决定由钱谦益、孙奇逢主持,编撰《古诗三百首》《词曲三百首》,作为选修典籍。

大明的诗经,开始从专学诗三百,向学习古今诗词曲转变,并且在后来为诗经题目加上诗词考试,用以选拔擅长诗词的人才。

不过总体来说,《诗经》考试还是延续了原有格局。注释因为《书集传》是朱熹所作,同样没有大改,只是简单标点、订正一些谬误。

诗经之后是易经,学习的人同样很多,按理说不适合大改。

尤其是《易经》的注释是程颐撰写、杨时编次的《程氏易传》,还有朱熹的《周易本义》,是程朱理学的根基学问之一。

信奉理学的臣子,都不支持对此大改。尤其是东林书院继承自杨时、号称理学正宗,东林党人对此最反对。

但是刘宗周、钱谦益二人,却极力支持对《易经》重新校注,因为两人都知道:

《易经》是群经之首,是五经中最重要的典籍。想要取代理学,就必须对《易经》下手。

尤其是刘宗周家学渊源,外祖父章颖精通的就是易学,他本人对《易经》的研究也很深。就算对理学再有感情、和东林党人的交情再深厚,他也不会在《易经》上让步,而是打算把自己的理念,融入易经注释。

朱由检对《易经》同样有想法,他想让张溥把数学融入其中,引导学习易经的士子学数学。

所以他对重新校注《易经》很支持,鼎力支持刘宗周。

在他的坚定支持下,刘宗周取得了校注易经的主导权。基于程子、朱子对《易经》的注释,重新校注编撰。

诗、书、礼、易四经,相继确定了如何标点校注。

剩下的唯有《春秋》,在大明是和《礼记》一样,少有人学的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