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春秋经的人少,在大明应该说是个遗留问题。
不同于《诗经》在经过四家诗的争论后,变得以《毛诗》为主、其他三家尽皆失传。
春秋经有公羊、穀梁、左氏三传之争,同礼经有三礼的争议一样,学问非常杂乱。
尤其是大明科举采用的春秋注释,是胡安国的《春秋传》。以胡安国的观点为主导,将《左传》《公羊传》《穀梁传》附于经文之下。
这本书被选为科举教材的原因,是程颐的《春秋传》只有两卷、朱熹又没有完整的春秋注释。故而胡安国作为程颐的徒孙、杨时的弟子,编撰的春秋注释被定为科举教材。
但是胡安国的学问,远不如程子、朱子。他的《春秋传》自成书以来就被质疑。只不过因为当时没有更好的,无奈选择这部教材。
时至今日,《左传》研究在大明早已兴起,民间一直有修改春秋注释的舆论。
但是科举章程早已确定,官员们出于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自然懒得修改——
毕竟学习春秋经的人再少,它在科举之中,也占有一成录取名额。
影响到专治春秋经的士子当官,会引来他们埋怨。
如今,皇帝要整体修改四书五经注释,自然就没有这个妨碍了。
在场臣子,一致要求重新注释春秋经,不再使用胡传。
可以说,修改春秋注释是最没有争议的,甚至没多少人要求基于胡传。
但是对他们采用《左传》的说法,朱由检也不人同。
因为《左传》的真伪在后世也没确定,很多人认为它和其他古文经学一样,是汉代经学家为了对抗今文经学,杂采古代文字编撰的。
就连出土《左传》的浙大简,本身也陷入真伪争议。
朱由检虽不认为古文经学全是伪作,但是对孔壁古文经,他却着实怀疑。
这个怀疑是从孔壁古文经发现就有的,后世愈演愈烈,甚至诞生了疑古派,对儒家造成极大冲击。
朱由检不希望自己定下的科举教材在将来陷入真伪讨论,更不希望自己支持的新学派被人抓住缺点推翻,自然不愿在春秋上采用《左传》。
他在斟酌之后,向群臣道:
“方才陈先生说欲用圣贤经典治国,必须先辨明圣贤经典真伪。”
“朕深以为然!”
“《左传》同《古文尚书》一样,出自孔壁古文经,在未得其他典籍印证前,只作为参考典籍。”
这个说法,让陈继儒喜笑颜开,因为这是皇帝的认可。
但是群臣却大多无法接受,因为孔壁古文经不止古文尚书和左传,还有逸礼等典籍。
如果像皇帝说的那样都列为参考,对于古文经学来说,几乎就是腰斩。
在郑玄以古文经学为基础、吸收今文经学的优点、终结古文今文之争后,儒学基本是以古文经学为主,很多士人的学问就基于此。
他们对皇帝贬低古文经学的做法,自然不会认同。
刘宗周作为一代学宗,率先出言说道:
“汉朝杨雄曾言:孔壁古文,汉大儒多见之。”
“当时尚未否认,今日如何称伪?”
朱由检不和他争论孔壁古文经的真伪,只是对现在流传的版本表示怀疑,说道:
“《汉书·刘歆传》提到,孔壁古文经为孔安国所献,遭巫蛊仓卒之难,未及施行,被臧于秘府。”
“汉成帝的时候,方才陈发秘臧,校理旧文,经或脱简,传或间编。”
“从这可以知道,现在流传的孔壁古文经,是汉朝儒者整理的残篇。”
“他们用了多少古文、又自行补充了多少,今人无从得知。”
“朕用圣贤经典治国,必须慎之又慎。”
“只采纳能确定真伪的文字,其他列为参考。”
这个说法,刘宗周也无法反驳。
因为孔壁古文经被汉儒整理是明载史册的,他们不能因为这些古文经现在成了经典,就擅自否认这一点。
这些经典以前就算有错漏,影响也不算大。
但是当今皇帝是要基于圣贤经典重制礼乐治理国家的,那些可能是汉儒私自加上的文字,就成了一个大问题:
谁能保证他们没有私心,在编撰时把自己的学问加进去?
大明的文人在刻印古书时就经常私自更改,加入自己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