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重振大明(凤凰北斗)_第849章 翰林院扩充和学者型官员(1 / 2)_崇祯重振大明最新章节免费阅读无弹窗_嘀嗒读书 "
本站备用网址:n1.49gtk.cc

第849章 翰林院扩充和学者型官员(1 / 2)

崇祯重振大明 凤凰北斗 2305 字 18小时前

翰林院改制,是朱由检深入掌控学术界的重要举措。

作为储才之地、大明培养储相的衙门,翰林院天然是站在朝廷立场的,并且亲近皇帝——

凡是不亲近皇帝的,在翰林院基本只能坐冷板凳。

得不到皇帝的认可,根本就没有成为大学士的机会。

很多翰林官员就是在讲读时获得皇帝欣赏,得到平步青云的机会。

孙承宗就是如此,他在担任日讲官时受到天启皇帝赞赏,很快就成为大学士。

钱谦益面对朱由检之所以显得软弱,就是因为他抱着入阁的念头。不可能像刘宗周那样,毫无顾忌地劝谏皇帝。

朱由检对翰林院官员,远比对科道官员放心,决定用翰林院掌控学术界。

至于为何用钱谦益,不仅是因为这个人听话。还因为朱由检要确立翰林院的风气,确保翰林官员不会走到歪路上去。

想着对翰林院的规划,朱由检向钱谦益道:

“翰林院要研究学问,但是研究学问的目的是什么?”

“先生对此可明白?”

钱谦益听到这番话,稍微一想就听出皇帝的用意,回道:

“翰林一途,谓之储相。”

“研习学问,自然是为了经世致用。”

“把圣贤的教诲,用于天下治理。”

朱由检点头颔许,认可道:

“经世致用,知行合一,应该是翰林院奉行的道理。”

“翰林院也要引导学术界,更关注现实问题。”

“学术研究要学以致用,不可空谈心性,却无一策可用。”

这是再一次明确表达对心学、理学的反感,钱谦益面色不动,心中却十分喜悦。

有了皇帝这句话,他可以在翰林院光明正大地排斥心学、理学,谁让这两家经常争论心性。

只要翰林院贴上“经世致用”四个字,那就是实学培养人材的根据地。

甚至,因为翰林院学刊可以刊登外人文章,还能引导更多的人,倾向他的实学。

朱由检同样提到了这点,叮嘱道:

“翰林院对学术界的影响要加强,尽量把陈眉公这样的遗贤挖掘出来。”

“对于外来投稿要重视,每年举荐优秀作品和优秀人才。”

“不能再像陈眉公这样,已经七十多岁了,才到朝廷任职。”

钱谦益听得额头见汗,没想到皇帝对这件事如此看待。

他和朝野很多人都认为皇帝任用陈继儒是在任用遗贤,没想到皇帝却由此阐发,认为对人才的发掘不够。他作为有举荐职责的臣子,当然感到汗颜。

如今皇帝把这件事郑重提出,他也只能开脱道:

“陈眉公的贤名早已传出,只是神庙皇帝怠于政事,天启年间又有魏逆乱政。”

“故而直到今年,才被陛下任用。”

“陛下勤政爱民,朝野之人共见。”

一番话说得朱由检嘴角含笑,却仍坚持说道:

“陈眉公没有早些被启用,是因为没有展示才能的空间。”

“翰林院学刊就要发挥这个作用,让天下有才之士,发表文章策论。”

“若有可观之处,自然会被推荐上来。”

用翰林院的期刊,加强对学术界的掌控。如果有人真的有才学,自然能够展现。

反之,没有真才实学的人,很难在翰林院学刊上发表文章。他们所谓的“贤名”,自然只是虚妄。

朱由检希望以此,获得学术界的评价权——

没有在翰林院学刊上发表文章的,士林中吹捧得再多,也称不上遗贤。

同样的还有艺术界,如果不成为翰林院艺术馆的供奉,吹捧得再多也会引来质疑。

翰林院掌握学术界、艺术界的评价权,就能对他们产生很大影响,不让文艺界出反贼。进而通过文艺界会影响舆论界,影响更多的人人。

再加上国会道德委员会对公众人物道德的评审权,士林清议、士人评价的权力,都会转移到朝廷手上。

大明对士人的掌控,将会空前强力。

所以,朱由检对此很重视,继续道:

“今后,朕会给翰林院举荐元士的名额。”

“被特赐元士出身、又有优秀作品的,可以免试入翰林院。”

“例如陈继儒、孙奇逢,皆可到翰林院任职,甚至成为学士。”

如此重视人才,钱谦益本应高兴,但是他听到后,却为难道:

“陛下,元士以前没有考庶吉士的资格,去年才决定允许他们和进士一起考选。”

“庶吉士考选限在四十岁以下,陛下允许所有元士参与,已经引来非议。再让他们免试入翰林院,臣恐非议之声更盛。”

“毕竟民间有陈眉公这样的贤才,也有滥竽充数之徒。”

“不考选就让他们入翰林院,臣恐世人看轻翰林。”

言语中不赞同直接任命陈继儒、孙奇逢等人为翰林学士,必须通过考选,才能进入翰林院。

朱由检知道钱谦益和陈继儒关系不错,没想到他竟然反对这个提议,有些狐疑地道:

“陈眉公年事已高,又是天下公认的贤才?”

“这样的人让他考庶吉士,他会愿意考吗?”

“和新科进士一起考试,他们会不会觉得受委屈?”

钱谦益听到后反而有些惊讶了,反问道:

“和进士一起考试,谁会觉得委屈呢?”

“像陈眉公一样年逾古稀的元士固然少,但是不惑甚至花甲之年的进士,却是不在少数。”

“震川先生归有光,便是年近六十才成进士。”

“衡山居士文徵明屡试不第,五十余岁经吏部考试后授翰林院待诏。”

“两位先生的文章、书画同样享有大名,却不会觉得考进士、考翰林是屈辱。”

“若真有人这样认为,朝廷不用就是!”

这番话语,听得朱由检心中一震,认识到此时和后世的不同:

后世的公务员考试限定在三十五岁,年长的考生根本就没有。

他因为这个印象,觉得让年长硕儒和新科士子一起参考,会让这些人觉得憋屈。

却没想到大明的老年进士很多,别管五十岁还是六十岁,都是新科进士。

新科进士考上庶吉士,是能庆贺的事情,怎么可能有委屈感?

孙奇逢那样的元士,更是对考庶吉士很期待。甚至想通过和进士的同场较技,压下人们对他学问的质疑——

毕竟他先前只是举人,这个功名放在京城实在是低了点。

师范学堂想更进一步,需要他在学界有更高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