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应该灭亡的国家!”
抵达荷兰后不久,阮大铖就得出这个结论。
这不仅是因为大明与荷兰处于敌对状态,还因为荷兰这个国家,在他看来就不正常:
“没有君主,执政的奥兰治家族,在谋求世袭执政职位。”
“这样一个想当国王的权臣,未来必然和反对者爆发冲突。”
对于这样的事情,中国历史上记载得太多了。
即使阮大铖不是专门研究历史的,也能说出几个来。
葛九思对荷兰更看不惯,因为他根本无法想象,没有君主的国家是什么样?
作为宦官,他存在的意义就是服侍皇帝。什么联省共和国,在他看来根本就是胡闹:
“连个国王都没有,这样的国家真的该灭!”
“要是有外敌入侵,荷兰人指望谁去抗敌?”
当前这个时代,打仗的目的就是立功获得封赏。
君主制国家有君主,武将立功之后,自然有君主赏赐。
荷兰这种共和体制,很难册封贵族,拿什么刺激将士立功?
曾任宣大镇守太监的葛九思,根本就不明白荷兰人为何这样选?
难道他们就不知道旁边的法兰西很强盛,随时有可能攻打他们?
和阮大铖交流着这个问题,阮大铖感慨道:
“还是历史太短啊!”
“荷兰人以为他们现在和法兰西共抗西班牙,以后就永远是这样。”
“却不知共患难易、同富贵难,等到和西班牙的战争结束,两个临近的国家必然争起来。”
“就荷兰这个样子,可挡不住法兰西!”
(三十年战争时期欧洲局势)
远交近攻四个字,在他看来就是常识。
打败西班牙后,法兰西、荷兰就会毗邻,关系不可能一直好下去。
如果法兰西想成为霸主,第一个要打败的就是荷兰。
如果想一统欧陆,荷兰更是会被灭。
荷兰海军靠着船多能够维持强大,但是荷兰陆军却不可能挡住渴望立功的法兰西将士。
而且,刚从英格兰离开的阮大铖,知道英格兰对荷兰很敌视。
到时候英格兰从海上入侵、法兰西从陆地入侵,荷兰人再强几倍,也挡不住他们。
这让阮大铖忍不住感慨道:
“国小而不处卑,力少而不畏强,无礼而侮大邻,贪愎而拙交者,可亡也。”
“荷兰人这是全占了,难怪皇上不觉得他们是大患。”
“让我们过来交往,看看能不能收伏他们。”
对皇帝这个要求,他和孙元化等人讨论时,只觉得是异想天开。
因为大明与荷兰现在完全是敌对,为了争夺南洋必然还有大战。
但是皇帝的目光却早已超越这些,认为长远来看,荷兰人根本不足为虑。
只要把荷兰赶出南洋,大明与荷兰就没有了冲突的地方,反而非常互补,能够取长补短:
大明人力物力丰富,能够制造出海量的手工业品。
但是因为船只数量不足、海贸风险又大,很少有商船前来泰西贸易。
荷兰人就恰恰相反了,本土物产很少,主要依靠贸易。
他们的船只也非常多,能够把大明的货物运到泰西来。
两国可谓非常互补,若非荷兰这个马车夫不老实,大明完全可以把货物卖给他们贸易。
反而是英法两国,都有可能强盛,在皇帝看来不可扶持:
“英格兰孤悬海外,不需要多强的陆军。”
“他们最适合荷兰这种体制,不需要鼓励将士立功。”
“海军船多就行了,甚至能抓人去当苦力。”
这是海战和陆战的不同,陆战没有坚定的意志,武器再好也可能被士兵拿着投敌。
海上根本不可能这样,一条船就是一个共同体。
只要指挥船只的军官不投降,士兵除非造反,否则就只能拼尽全力打败敌人——
不然就会被敌人打败,沦为海上亡魂。
英格兰海军就经常点着火把晚上抓人,如同《石壕吏》里面的“夜捉人”。
大明普通百姓没有兵役,根本见不到这样的场景。阮大铖在伦敦最初见到这一幕很稀奇,后来才了解其中原因。
如今在见到荷兰这种制度后,他觉得共和制虽然在陆军上有问题,但是对英格兰来说却不错。
这个孤悬海外的国家,很适合使用共和制。英格兰国王权力受限,也有这个原因:
不需要那么多陆军,国王的直属力量自然不够。
以后英格兰国王如果在和臣子的斗争中失败,英格兰很可能全力发展海军,抓壮丁就能找到足够的人服役。
已经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有足够基础发展海军的英格兰,也很有可能强盛,取代荷兰成为海上霸主。
所以他虽然在伦敦同查理一世等英格兰贵族相谈甚欢,却没打算扶持他们。
只是因为荷兰的霸道,把他们引入南洋贸易,同荷兰人竞争而已。
反而是荷兰这个国家,虽然现在和大明敌对。长远来看却很有合作空间,可以缔结盟友、甚至收为藩属。
阮大铖此番来荷兰的目的,就是与荷兰建立联系。
至少要让荷兰的一部分人知道,大明有意发展同荷兰的关系。
在将来荷兰衰落后,甚至能趁势收服他们:
“收服荷兰用处极大。”
“在陆地上可以制衡法兰西,阻止法兰西一统欧陆。”
“在海上可以牵制英格兰,让英格兰无法成为大西洋霸主。”
“这是我们立功的机会,只是需要长久谋划。”
葛九思听着阮大铖的解释,对此也很认同。
他虽然不觉得这些远在万里之外的泰西国家有什么好注意的,但是皇帝派他们过来,他们就只能来这里。
而且要建立使馆,以后常驻泰西:
“荷兰如此重要,咱们的大使馆是不是建在这里?”
“是建在海牙还是阿姆斯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