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是易中海,刘海中和阎埠贵等承受过聋老太太大恩情的人,现在的他们内心十分纠结,既不想掏钱,又难以从张元林直击灵魂的话语中走出来。
张元林站在一旁,静静的看着他们面容狰狞的握紧双拳,看起来是在内心进行激烈的天人交战。
可现实哪里会满足他们既要又要的想法,又想要钱又想要对得起死去的恩人,不管聋老太太怎么想的,反正张元林不答应。
用钱财换取名声和威望的目的已经达成,接下来不管这些人掏多少钱出来,张元林就当是多赚的了。
而且经历过这次事件后,大院里的老人们明显看张元林的眼神变了,似乎是把张元林当成了他们去世后的保障。
毕竟大院里各家各户多多少少都有些难以启齿的矛盾,甚至很多户都闹到分家的地步,什么父母儿女的都变成了深仇大恨的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这些日渐衰老的父母们总觉得自己和孤苦伶仃的聋老太太没什么太大的区别,既然如此,为了避免步入聋老太太的后尘,应该早做准备才是。
张元林能感受到这帮人的心思,可他根本不缺钱财,若是真的有那么一天,他只要一样东西,那就是各家的房子!
当好人可以,但是当慈善家绝对没得商量,张元林的一贯原则就是公平交易,如果非要有倾斜,那也必须是往张元林那一边!
头七很快过去,聋老太太也顺利的入土为安了。
之后街道办事处送来锦旗,当着街坊邻里的面隆重的表扬了张元林的所作所为,说他为各院起了个好头,做了个好榜样。
并且在秦淮茹曾经被授予光荣妈妈的光环之下,夫妻俩个都成了标榜人物,于是街道办事处理所当然的将聋老太太的房子分给了张家。
除了夫妻二人获得了寻常人难以匹及的荣誉,又因为他们家有5个孩子,有着充分的理由得到额外的房子。
当然了,这期间肯定会有反对的声音,但这是街道办事处直接下达的指令,背后更是有区级领导支持,这让那些心有不满的人只能偃旗息鼓,不敢再有丝毫的造次。
之后街道办事处的王主任更是当中表态,说如果哪一户人家也能养育五六个孩子,或者说能像张元林那样成为榜样,那么多给一套房子毫无问题。
众人一听这话,立马摇着头走了,这年头谁家有这能耐啊,连养活家里现有的人都很吃力,哪有心思再生再育,更何况各家都有些不可言说的矛盾,就更没心思放在后代上了。
至于学习张元林当榜样,这对各家来说更是虚无缥缈的事情,赚的钱自家都不够用呢,又怎么可能花别人身上?
就这样,张元林顺理成章,毫无阻碍的继承了聋老太太的房子。
而这,仅仅只是个开始。
……
自聋老太太过世后,一晃又是两年过去。
时间也来到了76年,才刚刚立夏。
天气已经逐渐炎热起来,各级单位却是忙的热火朝天。
最坏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接下来各行各业进入快速发展期,正是需要生产力的时候。
尤其是四九城主要负责生产的几个工厂,更是恨不得一天二十四个小时连轴转。
但其中有两个显眼包却是与众不同,分别是张元林管理的轧钢厂和秦淮茹管理的纺织厂。
在极其完善的管理制度下,这两个工厂的工人工作效率极高,产品的合格率更是逼近百分之一百,相对的,这些工人们的幸福指数也是相当的高。
制度好就意味着工人们干活有盼头,合格率高就意味着不需要额外的加班,同样的时间却能比其他分厂的工人赚更多的钱,这不幸福谁幸福?
并且张元林夫妇因此还受到了组织上的多次嘉奖,成了行业内的领军人物。
要知道大部分的单位领导很怕接下改革的重担,就怕会把事情搞砸了,但张元林夫妇就跟初生牛犊不怕虎一样,上来就是大刀阔斧的干。
最开始的时候因为各种离谱操作,引发了不少的轰动,也惹来了不少闲话,但张元林夫妇笑到了最后,成了最终赢家。
这期间,张元林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放在厂内改革上,直到新的制度产生了明显效果,作为从未来而来的人,他自始至终都对自己的计划没有产生过一丝一毫的动摇。
秦淮茹就更别说了,如果可以的话,她会毫不犹豫的把命押注在自己男人的身上,所以在外界的议论说最猛烈的时候,她也依旧是无条件的相信张元林。
也正因为如此,夫妇两个齐心协力,张元林做规划,秦淮茹去执行,在轧钢厂取得改革成绩后不到十天的功夫,纺织厂也宣布改革成功。
很快,有部分领导意识到情况不太对劲,如果还跟以前那样故步自封,毫无长进,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轧钢厂和纺织厂会越做越好,直到把某些分厂完全吞并!
于是乎,开始有大量的领导单独或者是组团到轧钢厂和纺织厂进行参观考察,希望能够学些皮毛回去。
张元林知道后毫不藏着掖着,表示十分欢迎各位领导的到来,他早就预料到了会有这么一天,这也是他希望看到的结果。
因为再过不久,一场可怕的天灾即将到来。
在进入70年代后,张元林就一直在思考该用什么合情合理,不会引人怀疑的法子来规避这场自然灾害。
虽说不敢保证所有人都安然无恙,但本着能救多少救多少的原则,眼看着日子越来越近,张元林知道自己必须行动起来了。
这天晚上,张元林下班回到家,和秦淮茹讨论起了工厂里改革后的情况。
刚开始是张元林说,秦淮茹听,但很快就反过来了,而且秦淮茹越说越激动,脸上满是笑容,直呼张元林脑子灵光。
“老公,这些主意你是怎么想出来的,真的是一个比一个好,自从按照你的意思替换了原本的制度后,工人们可谓是干劲十足,每个人都打起了十二分的精神,合格率蹭蹭的往上涨,太给我省心了!”
“还有啊,那些新的奖惩措施也引得众人连声叫好,哎呀,虽说我是厂长,有责任和义务做好这些事,可仔细想想这些主意都是你想的,我好像啥也没干。”
秦淮茹一边说一边摇头,看起来无比的感慨。
张元林面带笑意的看着秦淮茹滔滔不绝,眼看着她说的差不多了,冷不丁的说道:
“其实我还有很多想法没有告诉你,愿意听吗?”
秦淮茹愣了一下,随后不解的问道:
“这有什么愿不愿意的,老公你怎么突然说出这么奇怪的话来。”
张元林挠了挠头,说道:
“因为这次的计划和工厂的产能没有关系,关乎到的是工人兄弟们的幸福生活,说的难听点,你可能会觉得我在多管闲事。”
秦淮茹听后瞪大了眼睛,看起来好像是不能理解这些话的意思,又好像是认为张元林不该和她说这样的话。
“老公,你和我解释啥,有话就直说呗,我又不会反对你。”
再次挠了挠头,张元林把早就预备好的措辞说了出来。
正如张元林最开始说的那样,他的新计划的确是针对工人幸福生活而设立的。
由于工作效率很高,所以轧钢厂的工人们从不加班,也因此拥有大量的业余时间。
张元林并不是看不惯他们游手好闲,无所事事的样子,而是想帮他们一把,把这些闲暇时间利用起来,或学习新的技术,或参与各种活动。
为此,张元林准备动用轧钢厂的一些利润拿来建造露天场地和器材。
例如篮球场,露天电影播放点,休闲广场等等,清一色的公共设施,且绝大部分是空旷地带,只有少部分是在室内,像图书馆,教室等,但都配备了多条安全通道。
虽说张元林是厂长,有这个权限去操作,但是在当代的世人眼中,这是无法被理解的行为。
毕竟这会儿的人们还属于那种省吃俭用,从不为自己考虑的老一辈,就算是有空闲时间,也会想办法找点别的事情做,或摆地摊,或打零工,或帮家里分担些杂事。
张元林知道想要纠正这些人的习惯很难,但总得尝试一下,再说了,建设这些公共设施并非一次性用品,将来还能接着使用,反正早晚要迈入新时代的。
只不过记忆里天灾发生在凌晨两三点钟,如何控制这个时间是个比较困难的事情。
在没有夜生活的时代,大部分人七八点钟就睡了,就算搞点新花样出来,最多坚持到十一二点,这帮人也扛不住了。
除非……再把动静搞大点儿!
很显然,张元林的这个决定又将是跨时代的颠覆。
要搞这些乱七八糟的活动,除了经费以外,最重要的就是场地,当然还需要有人支持。
张元林不敢保证能说服其他单位跟风自己,但最起码要把纺织厂拉上船,否则就轧钢厂单独一个搞,太过特立独行,反而容易遭到重重阻挠。
毕竟这事儿和生产力八竿子打不到一块儿去,无论是组织上还是老百姓都没有理由支持。
所以,张元林自认为执行起来相当困难,可如果自家媳妇能帮一把,最起码能把第一步迈出去。
秦淮茹听后逐渐瞪大了眼睛,直到整个人目瞪口呆,仿佛被雷轰了个外焦里嫩,傻眼了半天没能回过神来。
张元林见秦淮茹一直没有回答,只得伸手在她眼前晃了晃。
终于,秦淮茹眨了眨眼睛,抬头看向张元林。
后者笑了笑,说道:
“咳咳,我知道这次的计划让人无法理解,心里也有过准备,你如果打心眼里无法认可的话,也可以不听我的安排。”
秦淮茹伸手拿起水杯抿了一口,润了一下有些发干的咽喉,随后深吸一口气,说道:
“老公,还是那句话,你的一切要求无论对与错,我都会无条件支持,怎么做你说的详细些,明天我就去厂里开始准备!”
毕竟纺织厂也是首批改革收益的单位,生产力大大的提升导致全厂盈利了很多,完全有条件拿出部分利润来配合张元林。
这一点张元林心里很清楚,否则也不会想着带上纺织厂了,对于这种跨时代的新计划,向组织上申请地块就已经很困难了,更别说向他们申请活动经费。
现在钱有了,只差场地,其他的一切都好说。
见秦淮茹还是和以前一样,从不怀疑自己的判断,张元林松了口气,接着便和她详细的说明了自己的全部想法。
这一聊就是大半夜的时间,张元林说的很认真,秦淮茹也聚精会神的听着,不知不觉就深陷其中,甚至都忘了睡觉。
只有详细了解过后,才明白张元林的新计划有多么的完美和诱人,光是听着就令人心生期待。
张元林则是把这次的聊天当成是一次提前演练,因为他准备找机会到大领导面前重新说一遍,要尽可能的让更多人支持自己。
眨眼间,原本漆黑的天空变成了灰色,看来没多久天就要亮了。
张元林喝了口水润了润喉咙,笑道:
“好了,我想说的就这么多,你觉得怎么样?”
秦淮茹瞪大了眼睛,脸上满是兴奋的神色。
“老公,你真是太厉害了,如果这些计划能够顺利实施,老百姓们一定会对你感恩戴德!”
张元林笑了笑,摇头说道:
“行不行的还得等我去见大领导一面才知道,如果组织上不肯给我拿地,这些点子就白瞎了。”
趁着最后的两三个小时,张元林和秦淮茹补了会儿觉。
张元林是无所谓的,他有静止世界,睡眠不足这种事情根本不可能发生。
但秦淮茹不行,她还得到厂里主持大局,身为一厂之长,在会议室里当着那么多人的面打哈欠可不像样。
所以就算是为了秦淮茹,张元林必须拉着她睡一会儿。
吃过饭来到轧钢厂,张元林把该吩咐的事情叮嘱下去,然后就来到了大领导的家中。
按照惯例见面寒暄了几句,张元林便开门见山的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和秦淮茹的反应没什么不同,一开始的大领导也无法理解,甚至一度叫停张元林的讲话,好心提醒他千万不能因为有了些许的成绩就骄傲自满,觉得自己干啥都行了。
直到听完张元林耐心的解释,大领导的态度这才有所改变,但脸上仍旧挂着震惊的表情。
“元林啊,以咱们俩的关系和交情,只要听你这么一说,我就相信你是有把握办成这事儿的,可我不敢保证其他人愿意陪你一起冒险啊!”
“再说了,我这把老骨头不比从前,已经没什么价值了,知道你小子来找我是为了帮你吆喝吆喝,但我必须提前跟你说明白,不是我不肯帮,而是不一定能帮得上。”
张元林闻言微微一笑,说道:
“大领导,找您是因为相信您,知道您有耐心听我把话说完,要是换成其他人啊,怕是还没等我把来意说完就要找理由跑路了。”
“不过您放心,我并不是来下任务的,只是想让您帮我和组织上的老前辈们美言几句,别的我不说,只要能起步成功,我保证最多十天就能看出成效。”
话是这么说,可张元林心里却是着急的很,毕竟距离天灾的到来没多久了,必须要尽快把事情办妥,到时候能救一个是一个。
在即将迈入改开的时候,保留的人口越多越好,这样能在进入新时代的时候,保证收益成倍的增长。
见张元林信心十足的模样,大领导也来了劲,笑呵呵的说道:
“没想到我都一把老骨头了,你还愿意相信我,那行,这事儿包在我身上了,你还跟以前一样,准备拿轧钢厂进行试点?”
张元林摇了摇头,说道:
“这样太慢了,为了效率,我准备带上纺织厂一块儿,正好两边一个是男工人多,一个是女工人多,男女群体一块儿,双管齐下。”
“早日搞出成果来,老百姓们学习和工作会更加卖力,紧跟着大家伙儿的技术,文化水平和生产效率提上去,到时候老百姓高兴,组织上的领导高兴,国民综合素质提升,国力更上一层楼,您不也跟着沾光么?”
大领导虽然年事已高,但人脉关系确实不错,有一种廉颇虽老,尚能饭否的精神气,他也确实能在关键时刻帮张元林一把。
或许是张元林画的饼又大又圆又香,大领导办起事来那叫一个卖力,拖着七十多岁的身子,愣是在五天之内帮张元林批下了几块空地。
张元林见文件下来也不含糊,立马领着秦淮茹一起,召集人手按照自己的设计动工开建。
好在都是些露天的场地,费不了多少人力物力就能顺利投入使用,很快周围的老百姓们就拥有了多种业余选择。
学技术的,认字的,搞文艺的,可选择的种类繁多,让人看的眼花缭乱,仅仅用了不到一个礼拜的时间,老百姓们就乐在其中,远超张元林的预料。